蜀汉李严怎么死的,三国中的李严是怎么死的

【蜀国大臣刘封、廖立、李严是什么原因死在诸葛亮手里了呢?】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方的曹操出兵征讨辽东的游牧部族乌桓人,并大获全胜,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随着北方的割据陆续被扫除,曹操有了稳固的大后方和根据地,开始厉兵秣马,磨刀霍霍,把进攻矛头对准盘踞荆州的刘表和刘备。

此时的刘备,正处于一生事业低谷期。虽然满怀雄心壮志,却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一再遭遇惨重失败,奋斗多年,无论实力或者地盘都微不足道,整天东躲西藏寄人篱下。刘备痛定思痛,经过一番反思,认准了问题根源所在:手下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型人才。

在此背景下,才引出了刘备三顾茅庐、敦请诸葛亮出山的一段千古佳话。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之后,果真出手不凡,他为刘备量身定做了隆中对的发展战略,从此刘备的江山大业有了指南针,再也不像之前那样,像个没头苍蝇一样乱撞一气,使得蜀汉最终成为三强之一,与魏国吴国鼎足而立。

诸葛亮对蜀汉的缔造和发展居功至伟,功劳无可置疑。然而人无完人,诸葛亮长期身居蜀汉丞相,位高权重,刘备对他言无不听计无不从,是蜀汉高层权力的核心人物。在与其他蜀汉大臣交往中,诸葛亮却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温良恭俭让,而是出人意料地狠辣凌厉,先后有很多蜀国大臣死在他手里。

第一个被诸葛亮害死的大臣是刘封。刘封是刘备的义子,生性刚烈勇猛,虽然不如五虎将那么才能出众,但也是蜀汉武将中的重要人物。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起荆州之战,当时刘封与孟达带兵驻守上庸三郡,是离关羽最近的蜀汉部队。

但面对关羽的求援,刘封因为没有接到刘备的命令,未敢擅自出兵支援关羽。关羽死后,刘封又因未能处理好与孟达的关系,导致孟达叛变投降魏国。刘备对刘封很不满意,“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趁机劝刘备杀了刘封,“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认为刘封性格暴躁,刘备百年之后此人难以驾驭,导致刘封被杀。

廖立,是第二个被诸葛亮害死的人。廖立是蜀汉的谋臣,才干杰出,世人赞誉他“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但廖立为人耿直倔强,口无遮拦,多次在朝堂上当众指摘朝政。

廖立声称,关羽之死是因为“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刘备伐吴之战是“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更士,无益而还”,虽然话很刺耳但却不无道理。诸葛亮于是“废立为民,徒汶山郡”,把廖立撤职流放到偏远地区,廖立抑郁而死。

诸葛亮害死的第三个人是李严。李严早年以文武双全著称,得到刘备看重。白帝城托孤时,李严与诸葛亮同时成为辅政大臣,“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并且手握兵权,“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成为蜀汉唯一能与诸葛亮抗衡的人物。

李严与诸葛亮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权力之争,两人之间龌龊不断,诸葛亮苦心经营的北伐事业更是遭到李严的极力反对与阻挠。最终诸葛亮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废平为民,徒梓潼郡”,撤职罢免,流放外地,李严就此彻底退出蜀汉朝廷,死在流放地。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之所以能在蜀汉长期大权独揽,一是靠刘备与刘禅的信任,二是与他的刻意经营维护密不可分。这三个人有的是“刺儿头”,有的是实力派,都有能力和胆量敢于挑战诸葛亮的地位。诸葛亮之所以要这么干,正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威与地位,才对这三人下了毒手。蜀汉之所以第一个灭亡,与其内部如此激烈的矛盾和权力之争也密不可分。

【如何评价蜀汉的李严?】

简单说:有能力,文武双全。情商低,性格不好。重视权力,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先来看一下李严的履历。
李严是南阳人,曾在南阳郡中以才干知名,后来在刘表治下各郡任职。曹操进入荆州时,李严西往奔蜀,投靠刘璋。建安18年,刘备进攻绵竹,刘璋任他为护军,在绵竹附近抵御刘备,之后李严率部投降,被刘备封为裨将军。成都被平定后,李严官拜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从这里,我们可以获得几点信息:
李严的身份。李严不是土生土长的益州士族,曹操南下后向西归顺刘璋,算是东州派。
李严的才干。辗转南阳,秭归,成都多地任职,说明起码有三个上司很赏识他。行政能力出 色,做个县令、太守,不是问题。
至于国家大政方针,李严也很在行。《三国志·蜀书·伊籍传》记载:“(伊籍)后迁昭文将军,与 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五人焉。”此外,诸葛亮在给孟达的信中 说,“部分如流,趋舍罔制,正方性也”。公务处理得如流水行云,解决难题无所凝滞。说他办事效 率高,能够随机应变。
武艺出众,有军事才干,能胜任行军打仗的工作。绵竹位于西川重要的战略线上,地势险峻,易 守难攻。刘季玉若无几分把握,不可能派李严驰援绵竹(李严反水的事儿先按下不提)。
等等,你觉得这样不足以证明李严很强悍?我再说两个事情:
A:公元218年,马琴、高胜召集士兵数万人,在郪县起事,彼时刘备在汉中来不及回军平乱。李 严便只率郡里的五千士兵前往讨伐,斩杀高胜马琴,乱党哄散。
B:越砈族首领高定派军围攻新道县,李严急速出兵往新道救援,结果贼兵大败而走。
主公不在,贼军势大猖狂,没人敢去平叛。此时只带领一个千余人的军队,干掉了对方几万的部众,顺便杀了起兵的几个头领,这种胆识和魄力,实在难得。
综上,李严治事、军事才能俱佳,是个人才。至此还看不出他有什么缺点。
此后,李严的职位一路晋升:
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
章武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建兴四年,转为前将军。
李严在几年的时间里,由辅汉将军,很快成为名义上与诸葛亮齐驱的大臣。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是“名义”上的?夷陵之战大败后,刘备于白帝城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任命二人同为顾命大臣。但,事实是,李严的地位并没有超过丞相。原因有二: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刘备进封为汉中王后,“亮以丞相尚书事,假节”,刘备病 逝,“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而上文说道,李严在章武二年拜为尚书令,到建兴元年才假节。换言之,刘备病逝时,李严官职仅为“尚书令”,相当于副丞相,权力和地位上显然不如诸葛亮。
刘备的用意在于拉拢以李严为代表的东州派,平衡其和荆州派的关系,并且压制一直以来都不得志的益州派本土,确保刘氏的政权能够继续占领西川。
由此看出,李严的地位次于诸葛亮,权力被压制。更郁闷的是,他被先主与丞相安排,被动地驻守永安、江州,远离中心和权力中心,对于成都的朝政和汉中大营,无法施加影响。故而在后来,李严做了几次反抗,在我看来,这几件事都不怎么地道:
写信给诸葛亮,劝他“宜受九锡,进爵封王”。
诸葛亮要求李严镇守汉中,李严拒绝,要求将东部地区的巴东、巴西、涪陵等五郡合并成巴州,由他担任刺史。
写信给诸葛亮,说魏国大臣陈群、司马懿一同开府。
诸葛亮兵出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草,督运不力,于是派人传话给诸葛亮,迫使他撤军,同时上表刘璋,言“军伪退,欲以诱敌与战”。
四件事,李严的性格和缺点全都出来了,首先是性格上。
怂恿诸葛亮加九锡之礼,无论是为自己铺垫、借以要官的角度,还是从对孔明施加作用的角度来看,都是不怀好意的。《三国志·蜀书·陈震传》里写道,“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什么是“腹中有鳞甲”?就是心术不正,胸怀叵测,让人难以接近。
2和3这两件事,让诸葛亮给自己加了中都护,给儿子李平封了江州都督。我估计李严的想法是,若此时他服从调拨,留镇汉中,就会从托孤大臣降为北伐的一员,还是诸葛亮的下属,肯定是不答应的。国家危急之时,不去思考安定后方,首先想到为自己趁机邀官,批准后才肯去赴任,可见李严对权力和名位非常重视。《江表传》里说得好,严“用性深刻,苟利其身”,重视自身利益胜于国家,考虑自己先于国家。
至于督运之事,李严的行为,《三国志》解释得很清楚:“欲以解己不办溃,显亮不进之愆也”。意在推脱自己督办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贻误战机的过失。随着诸葛亮出示了前后手疏,李严被罢免官职,他的生涯至此结束。
最后一个槽点,李严其人,情商低、人缘差。
《三国志·蜀书十五》:都护李严性自矜高,护军辅匡等年位与严相次,而严不与亲亵
《三国志·蜀书·费诗传》:王冲者,广汉人也。为牙门将,统属江州督李严。为严所疾,惧罪降魏。
李严不善于和人打交道,性子高傲,看不上自己的同僚,还把自己的下属王冲逼得降了魏。可见人缘实在不怎么样。其实我觉得,运粮那件事儿,能留出前后的书信让人抓着把柄,办事不是一般的大条啊,方面的情商也是蛮低的。
建兴九年,李严被废为民,流放于潼郡。三年后,诸葛亮亡故,严“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激愤而死。
作者:法孝直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910123/answer/4252936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李严在刘备病逝时被托孤以后都做了什么,最后是什么结局?】

话说建兴元年,刘备在遭遇夷陵惨败后,悲愤交加之下病逝于白帝城。临终前把皇位传给后主刘禅,同时,进行了托孤。




托孤主要由三人组成。一是诸葛亮——刘备把管教刘禅和治理国家的权利托付给他。二是李严——刘备把统军的权利交给了他。三是赵云——刘备把节制诸葛亮和李严的权力交给了他。

刘备的托孤文武分治,让李严和诸葛亮互相制约,又让正直的赵云做“监事”,可谓考虑周全。




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刘备的如意算盘还是落空了。一切都是因为诸葛亮和李严两大辅佐大臣的斗法而改变。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有旷世奇才之称,自从下山追随刘备后,不但忠心耿耿,而且立下赫赫战功,可以说是刘备建蜀的幕后推手。然而,诸葛亮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过于谨慎,凡事亲历亲为,最终落得累死的结局。二是过于嗜权。自从追随刘备之后,诸葛亮就把军政大权往手里抓。刘备因为信任诸葛亮也就让其任意为之。刘备临死时,也担心诸葛亮利用手中的权力篡夺他的天下,于是才会试探诸葛亮对他说,阿斗能扶持就扶持,如果实在不堪辅佐的话,你就取而代之。




刘备虽然说得很好听,但是是在试探诸葛亮的忠心,如果这时诸葛亮真敢表露出一丝的“不轨”之情,肯定要人头落地。

好在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马上对刘备说了这样一句话,10个字:“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他以绝对会忠心辅佐少主的发誓消除了刘备对他的猜忌。即使这样,刘备还只是把教刘禅和治理国家的权利托付给他,而把兵权交了川蜀派代表李严。




李严是南阳人,年轻时在荆州任职,曹操占据荆州后,他被任命为秭归县令入川。益州牧刘璋非常赏识李严的才华,将他从基层官员一路提拔到护军的要职。

但李严并没有忠诚于柔弱无能的刘璋,当刘备入川时,他顺势率众投降了刘备,最终导致刘璋成为“阶下囚”。因为“献城之功”,李严被刘备授予犍为太守。在担任太守期间,李严展现了他卓越的治国才华和军事才能,他修订法律、整修城池、领兵平叛、兴修水利、开山筑路,在短短五年时间,把犍为郡治理成蜀中的名郡。




就这样,李严的才识得到了刘备的赏识和进一步的重用,逐渐成为蜀汉政权的“高管”。

刘备之所以重用李严为托孤大臣,除了他的才华出众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就是为了维持派系的平衡。

要知道蜀汉政权主要由三大派系组成。一是由谯周、法正和张松为代表的“土著豪门士族”派——益州集团。二是是由李严为首的第一批“移民”——东洲集团。三是以刘备、诸葛亮为首的第二批“移民”——荆州集团。

为了统治稳固,荆州集团的基本策略是,对益州集团打压,对东洲集团拉拢。李严这个东洲集团的主心骨,自然成为刘备的拉拢的对象。




因此,刘备临终前才会任命李严与诸葛亮一起出任文武辅政大臣。

然而,李严再次做出“恩将仇报”的事,他竟然和诸葛亮出现了严重的摩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主张不和。

特别是在北伐上,诸葛亮主战,而李严却坚决反对。由于两个人在北伐等重大立场上的分歧,导致两人关系紧张。




二是脾气性格不和。

李严自视甚高,同级的辅匡护军将军,地位相等,岁差不多,李严也不去主动与他来往。虽是蜀国早期支柱之一,并且深入刘备喜爱。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刘禅继位后,很不喜欢李严。刘禅只信任“恩师”诸葛亮,把权力都交给他手上。

眼看大权旁落,李严竟然以任性的方式与诸葛亮对立。建兴四年,他拒绝诸葛亮要求他镇守汉中的部署,并企图分割五州为巴郡,自己裂土而治。建兴八年,以司马懿招降为要挟,换取他与儿子的升迁,才同意率兵出汉中,配合诸葛亮的军事行动。




建兴九年,李严做出了一个作死的举动,负责粮草督办的他,突然给诸葛亮去信,声称遇到大雨交通阻断,粮草无法运达,请求罢兵。诸葛亮在粮草断绝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半途而废。没想到,李严一见到诸葛亮,装作大吃一惊的样子说:“我已经给你准备好了粮草,你怎么撤军了?”

为了掩盖自己筹备粮草不力的事实,他又上疏刘禅,声称撤军是诱敌深入之计。如此小儿科的把戏,诸葛亮自然一眼识破。他忍无可忍之下,开始亮剑了,上表刘禅,将李严贬为庶民,流放梓潼。




李严被废为庶人后,诸葛亮并没有一棒子把他打死,而是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接替李严,让他督办北伐粮草筹备。

诸葛亮的宽宏大量让李严很是震惊,成为一介布衣的他也开始反醒自我,最弹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和任性。为此,他决定改过自新,一心等待诸葛亮宽释而重新起用他。




然而,他等啊等,没有等来释免令,却等来了噩耗讯——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北伐时,病逝五丈原。听闻噩耗,李严忧愤交加,他尽管恨诸葛亮,但也对诸葛亮充满渴望,希望正直的诸葛亮能洗白他的罪刑,重新起用他。然而,诸葛亮一死,他知道希望彻底破灭。对原本就不喜欢他的刘禅也不再抱希望了。

不久,李严在忧愤和悔恨中郁郁而终。蜀国一代传奇人物就此谢幕,留下的是壮志末酬的遗憾。




而整个过程,另一位托孤大臣赵云三缄其口,显然是无能为力,也无可奈何,毕竟这是诸葛亮和李严之间的争斗,只要不是危及后主刘禅个人和江山的事,他又怎么愿赴这趟浑水呢?

【蜀将李严被临死前的刘备提拔,背后隐藏着哪些深意?】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8月刘备兵败夷陵退守白帝城,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成都,223年6月刘备病逝之前对后事作了一番安排,以诸葛亮和李严为托孤大臣,《三国志》记载:"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诸葛亮是蜀汉丞相,刘备托孤给他顺理成章,只是李严的任命有点突兀,因为之前李严一直在地方任职,从未在中枢出任过要职,在托孤之前李严是辅汉将军兼犍为太守,从太守到尚书令和掌控兵权的中都护,李严这个步子迈得有点大,那么刘备临终托孤,为何突然重用和提拔李严?原因没你想的那么简单,我们就此分析一下。

刘备的核心班底是长期跟随自己的元从派比如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以及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这两大派系的核心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刘焉和刘璋父子时期益州本来就一直存在东州军和益州本土派之争,所以214年刘备入主益州后,蜀汉内部除了原有的元从派和荆州集团之外,又多了东州集团和益州本土集团。

先来了解一下何谓东州军:东汉末年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天下十三州中除了远离中原的交州之外,刘焉和刘璋父子长期经营的益州(包括汉中在内)相对稳定,所以失去家园的流民很多涌入到了益州,这其中又以战乱频繁的关中之地和天下第一大郡南阳郡的流民最多,这些流民被刘焉父子利用编练成军,东州军因此应运而生,它是刘焉父子用来制衡强大的益州本土派的重要力量,其中李严、吴懿等人是东州军的代表人物。

刘备入主益州后迅速拉拢东州军为己所用,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刘备迎娶了东州军代表人物之一吴懿的妹妹也就是刘璋的寡嫂吴氏为妻,不过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元从派和荆州派,益州本土派虽然受到三方的打压,但仍有一定话语权,几方的矛盾并没有十分突出。

不过在关羽兵败痛失荆州和刘备伐吴兵败夷陵之后,元从派和荆州派损失惨重(刘备伐吴的主力都是荆州出身之人,比如冯习、张南、傅肜等等),包括关羽、张飞、黄忠、马良等一大批猛将和谋臣纷纷去世,光靠元从派和荆州派已经无力强行压制益州本土派,所以这个时候加大拉拢东州军就成为了刘备的当务之急!

也正因为如此,刘备在兵败夷陵后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先是222年拜东州军的领军人物李严为尚书令,223年病逝前又委任他为中都护,是名副其实的诸葛亮之下第一人。

而且从李严"留镇永安"也能看出刘备的良苦用心:魏延镇守汉中防备曹魏,诸葛亮在成都中枢统领全局,李严在永安防备东吴,有东州军的配合,元从派和荆州派仍然可以压制得住益州本土派,至于李严后面获罪被废为平民,诸葛亮死后虽有蒋琬、费祎、董允等人的努力,但是益州本土派的崛起已是不可阻挡,在蜀汉后期朝中占据上风那是后话了。

有些观点想当然的认为刘备之所以临终前提拔和重用李严是为了掣肘诸葛亮,可能有这个因素在内,但真正的原因绝非这么简单,联合和拉拢东州军共同压制益州本土派才是刘备临终前重用李严的关键原因所在。

【诸葛亮的神秘四大预言】

很多啊,又名<铁血壮士>
http://movie.uying.com/Poster/43547.stm
http://www.008y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4&ID=580&page=1

【诸葛亮去世前,留下12字预言,一千多年后准确应验,真是巧合吗?】

10来级的话,先抓个猫科贝(豹子或者老虎),到时候再换修玛或者断牙,荆棘谷的白虎也不错,兽王练级很爽

标签: 蜀汉李严怎么死的 诸葛亮留下的13个预言三国中的李严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