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兰特斯马福德,普兰特星

【心灵的重建的介绍】

本书就是这位伟大的新思想灵性导师唯一本流传于世的心理学著作。普兰特斯·马福德是“新思想运动”最早期的创始者和作家之一,他的一生过着隐遁的生活。其作品影响了无数作家和教师,内容论及精神与灵性的法则。流传于世的,只有《心灵的重建》(又译《思想即物质》)和论文总集《白十字图书馆》两本。

【如何使用爱的力量获得全然的健康】

“有大爱的地方就有奇迹”----薇拉.凯瑟
想获得你想要且喜欢的健康,一定要付出爱!面对任何疾病,都要释放出对健康的美好感受,因为只有爱才能带来全然的健康;你不可能释放出对疾病的坏感觉,然后还能获得健康。如果你厌恶或害怕疾病,就会产生不好的感觉,而不好的感觉是无法使疾病消失的。当你释放出对你渴望的事物的思想和感觉时,你的细胞就接收到了健康的全部力量;而当你对不想要的事物产生了负面的思想和感觉时,你的细胞能接收到的健康力量就减少了!就算你是对健康外的问题有不好的感受,一定会有影响。当你感觉不好时,就削弱了能使身体健康的力量;但是当你对任何事物都能感受到爱----无论是晴天、新房子、朋友或升迁----你的身体就会接收到健康的全部力量。
感恩是很棒的倍增器,所以每天都要对你的健康说“谢谢你”。就算你拥有世界上所有的钱,也买不到健康,因为它是来自生命的礼物,所以,最要紧的是要对你的健康表达感激之情!感恩是你所能拥有的最好的健康保险,因为它就是健康的保证。
要感谢你的身体,而不是挑它的毛病。每当你认为你不喜欢身体的某部分时,要记住:你体内的水正在接收你的感受。你要衷心地对你喜欢的身体部分说“谢谢”,然后忽略你不喜欢的地方。
“爱牵引出爱”----圣女大德兰
在进食或喝水前,看着你正要吃的或喝的食物,去感受对它的爱与感恩;当你坐下来吃饭时,要确定你的谈话内容是正面的。
为食物祝福会给它爱与感恩。当你祝福食物时,就改变了食物中水的结构,以及它对身体的影响。带着爱与感恩祝福水也同样的效用。你传送的爱的正面感觉可以改变每样东西中水的结构----所以多使用这股力量吧。
在接受任何治疗时,你可以付出爱与感恩,并运用其力量。如果你能想象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好,就能感受到身体状况很好;而如果感觉得到,你就会得到这个结果。想要改善健康状态,你要做的就是花超过百分子五十的时间付出爱;只要有百分子五十一就跨越了临界点,让天平从疾病往健康的那一边倾斜。
“可能性和奇迹指的是同一件事。”----普兰特斯.马福德
想象并感觉到你的身体已经拥有你想要的健康。如果想要恢复视力,就对完美的视力付出爱,并想象自己已经拥有那样的视力;对完美的听力付出爱,并想象已经拥有那样的听力;对完美的体重、完美的身体、某个器官完全健康付出爱,并想象已经拥有它,然后对你目前实际拥有的一切由衷地表达感谢之意!你的身体会转变成你想要的状态,但是唯有通过爱与感恩的感觉,它才能做到。
如果你想帮助某个生病的人,可以利用“创造过程”,去想象并感觉到他已经恢复健康了。虽然你无法压过别人释放给吸引力法则的东西,但你的力量能帮助他们提升到可以获得健康的频率上。

【心灵的重建的作者简介】

尽管普兰特斯·马福德是最早的新思想教育先锋之一,但他却鲜为人知,直到近年全球最畅销的励志纪录片《秘密》开篇就介绍这位伟大的灵性大师,他才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普兰特斯·马福德l834年-出生于美国长岛萨格港。他被描述为最奇特的人。他很早预想飞机和收音机,并预言心灵感应和实践它。  他在22岁时航行到加利福尼亚。在加利福尼亚詹姆斯镇成为一个淘金矿工,但使他获得财富的并非来自金矿,而是他的令人感兴趣和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和书籍。  他与马克·吐温、哈特等文学爱好者一起,是经常在圣弗朗西斯科文学圈和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波西米亚风潮圈中活动的固定人物。  在1865年,普兰特斯·马福德在新泽西州帕萨克沼泽地作为一位隐士生活了下来。正是在那里,他写成了举世瞩目的《心灵的重建》一书。  57岁时,马福德决定回到萨格港,但是他却平静地离去了。在一个无名墓地埋葬了30年之后,他的遗体后来被转到萨格港的奥克兰公墓。今天,他的墓前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写着“改变思想,就能改变命运”。

【好好修养爱怎么样】

初识素黑是在三年前,与朋友在书吧读书,《一个人不要怕》引领我进入她的世界,慢慢的喜欢听她娓娓道来,阐释自己的感悟,亦如《好好修养爱》,一篇篇随笔,阐述爱的感怀,信手翻开书页,跟随她的目光,探寻爱的三部曲,本书的首曲由爱成长拉开帷幕,到修养爱,终曲落笔于爱自己,三部曲环环相扣,演绎爱的旅程。 素黑说,最好的伴侣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内心。不能享受孤独的话,便不能接受生命,无法好好爱自己。必须从享受孤独的体验中建立爱的力量。当你能自处自爱时,你才有能力恋爱。蒋勋的《孤独六讲》,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层面阐释孤独美学,让人明白,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竹林七贤的孤独,岂不是一种内心的独白…… 素黑说,一起走,是恋爱的重点。一起走可以是形体上的,两个人并肩走路,分享路上的风景和心情。一起走也可以是心灵上的,要在心灵上走在一起,必须先放下自我,愿意和另一伴融合,连在一起。这是一种修养,爱,本来就是一种修养。很久以前听说,每人要有一个灵魂伴侣,彼此进行思想的碰撞,磨擦出火花,才能激励我们成长,在人生的旅途,两个人彼此交融,互相扶住,相伴一生,岂不是一种幸福。 “爱是修养生命的旅程。”素黑在书中分享了她对于生命和爱的勇气、信念、行动和自疗的见证,全书的核心在于启发读者学会反思和处理颇具深远意义的人生课题——唯有懂得自爱和大爱,发现自己原有的力量,才能回归自己,从爱中成长。 “爱是一种元素,虽然肉眼看不到,却如同空气或水一般真实。它是一股行进中的、有生命力的、流动着的力量……它如同海里的波浪和潮水般流动着。”这是普兰特斯.马福德关于爱的论调。爱不只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正面的力量,是生命中那股正向积极的力量。爱的力量,让我们及时觉察自己,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用宽容代替苛责,用理解代替误会,将快乐注入生活,保持一颗快乐的心情,摒弃负面思想,你就会沐浴在阳光下,与爱同行……

【求帮忙翻译,翻的好一点,机器的不要。】

流体力学研究的是液体流动。这种研究已在数学和实验方面进行过。普兰特尔断定由于在粘性流体中的摩擦效果,物体表面形成一个薄层,流体的其余部分可以被认为是非粘性的。这个想法的结果是简化不同区域流场[1,2]运动方程出现一个合理方法。近期工作都集中在湍流方面。许多关于不稳定性增长起因和后果的预测都是基于浮力阻力模型的应用。这些预测往往只说明一般特点,其详细情况通常要追溯到数值模拟。这个浮力——阻力模型显示了早期时间的不稳定性增长以及与他们更精致和小心应用的实验证据进行直接比较后的材料渗透相位。从而获得描述时间和空间尺度演变的运输方程,以准确描述湍流的输送[3,4]。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湍流模型。尽管在识别流体运动的组织形式方面已经提出了众多技术方法,但这些方法通常是统计性的而不是物理性,不一定能提供所需的属性。
本论文的目的是提出一个新概念,边界层的波动表面。这是主要流场和边界层之间的接触面。它是由流体主要流场和边界层之间速度差造成的微小密度差生成的。当流体移动时,就会在边界层表面生成波元素。波元素体积太小,不可能通过实验直接观察到它。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放大体积的”实验来显示波元素的振荡行为。
这些都是在冷却塔系统[5,6]进行的长期联合降水和微粒污染(P&PF)测试。

【季羡林年轻时在德国的生活。。。 速度,急用啊。。。(简介)】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回答者:☆百变☆星空 - 助理 二级 5-16 17:02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土地是多么美丽。如哥廷根,“素以风景秀丽闻名全德。东面山林密布,一年四季,绿草如茵。即使冬天下了雪,绿草埋在白雪下,依然翠绿如春……苍蝇、蚊子成了稀有动物。跳蚤、臭虫更是闻所未闻。街道洁净得邪性,你躺在马路上打滚,决不会沾上任何一点尘土……”。想一想,我国现在的"卫生城市",有哪一个能够做到这样。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学术氛围是多么浓厚。季老的老师们,如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西克教授等这些人个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们的学风都是异常地认真、细致、谨严。他们写文章,都是再三斟酌,多方讨论,然后才发表”。季老选择的梵文课程,只有他一个学生,可是老师仍然认真严肃地讲课。在二战大轰炸中,季老还看到德国飞机制造之父、流体力学权威普兰特尔教授,居然在炮火弥漫中仔细观察一段短墙,在研究炸弹爆炸引起的气流是怎样摧毁短墙的,听到他在自言自语,“这真是难得的机会!我的流体力学试验室里无论如何也装配不起来的。”还有个地球物理学教授,当飞机轰炸,人们都往地下室跑的时候,他却急不可待从楼下往楼上跑,要观察实验室里无法看到的“全城震声冲天,动地山摇”的景象。德国学者们这种忠于科学、愿为科学而舍命的精神,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大学自由也是多么令人神往。“德国大学是绝对自由的。只要中学毕业,就可以愿意入哪个大学,就入哪个,不懂什么叫入学考试。入学以后,愿意入哪个系,就入哪个;愿意改系,随时可改;愿意选多少课,选什么课,悉听尊便;学文科的可以选医学、神学的课;也可以只选一门课,或者选十门八门。上课时,愿意上就上,不愿意上就走;迟到早退,完全自由。从来没有课堂考试”。“在德国,是教授说了算,什么院长、校长、部长都无权干预教授的决定。如果一个学生不想做论文,绝没有人强迫他。只要自己有钱,可以十年八年地念下去。” 如此的自由而又实事求是的学术生活,怎不令人神而往之。不过,德国大学的自由,并不是意味着可以轻易混文凭。有个女学生的论文,被教授当面摔到地上;读书很用功的章用,也因为论文通不过而多读了几年。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人民是多么勤劳、善良、纯朴和正直。季老的老师们个个都对他和蔼可爱,老教授们对他可以说是视如己出般爱护。他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则是对他关怀备至,象自己的母亲一样。她每天给他准备晚饭,给他打扫房间、洗衣服、洗床单、准备洗澡水、擦皮鞋、铺叠被子。他在生活方面的所有需要,她一手包下来了。季老写到的“迈耶的一家”中,很长一段时间,伊姆加德小姐帮他为博士论文打字,往往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在“表的喜剧”里,从那位修表的老头和他的太太身上,更可见德国人民的正直和善良。
季羡林先生从1935年到1945年留学德国,在哥廷根大学演习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他在《留德十年》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忆述了那段特殊日子的艰辛学习和生活经历,见证了纳粹从猖獗到覆灭的过程。
我初到德国的时候,供应十足充裕,要什么有什么,根本不知饥饿为何物。但是,法西斯头子侵略成性,他们早就扬言:“要大炮,不要奶油。”大概从1937年开始,逐渐实行了食品配给制度。最初限量的就是奶油,以后接着是肉类,最后是面包和土豆。到了1939年,希特勒悍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人的腰带就一紧再紧了。口号得到了完满实现。
我们中国人本来吃肉不多,我们所谓“主食”实际上是西方人的“副食”。黄油从前我们根本不吃。所以在德国人开始沉不住气的时候,我还优哉游哉,处之泰然。但是,到了我的“主食”面包和土豆限量供应的时候,我才感到有点不妙了。面包少且不说,实质更可怕。完全不知道里面掺了什么东西。有人说是鱼粉,无从否认或证实。反正是只要放上一天,第二天便有腥臭味。而且吃了,能在肚子里制造气体。
时间到了1945年春末,战局急转直下。德国方面已经谈不到什么抵抗,只有招架之功,连还手之力也没有了。一天24小时,都是警报期。但是,从表面上看起来,老百姓并没有惊慌失措,他们还是相当沉着的,只是显然有点麻木。
在无言中,他们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他们等待的事情果然到了。为了保存当时的真实情况,我干脆抄当时的两篇日记。
1945年4月7日
早晨起来,吃过早点,进城去,想买一个面包。走了几家面包店,都没有。后来终于在拥挤之余在一家买到了。天空里盘旋着英美的侦察机。吃过午饭,又来了警报,就出去向那Pilzkeller(培植蘑菇的山洞)跑……一直等到5点多,觉得不会再有什么事情了,才慢慢回家。刚坐下不久,就听到飞机声,赶快向楼下跑,终于跑到那Pilzkeller。仍然是一批批炸弹向城里丢。我们所怕的Grossangriff(大攻击)终于来了。好久以后,外面静下来。我们出来,看到西城车站一带大火,浓烟直升入天空。8点前回到家来。吃过晚饭,在黑暗里坐了半天,心里极度不安,像热锅上的蚂蚁,终于还是带了东西,上山到那Pilzkeller去。
1945年4月8日
Keller里非常冷,围了毯子,坐在那里,只是睡不着。我心里很奇怪,为什么有这样许多人在里面,而且接二连三地往里挤。后来听说,党部已经布告,妇孺都要离开哥廷根。我心里一惊,当然更不会再睡着了。好歹盼到天明,仓促回家吃了点东西,往Keller里搬了一批书,又回去。远处炮声响得厉害。Keller里已经乱成一团。有的说,德国军队要守哥城;有的说,哥城预备投降。蓦地城里响起了五分钟长的警笛,我心里又一惊,自己的命运同哥城的命运,就要在短期内决定了,炮声也觉得挨近了。Keller前面仓皇跑着德国打散的军队。隔了好久,外面忽然静下来。有的人出去看,已经看到美国坦克车。里面更乱了,谁都不敢出来,怕美国兵开枪。结果我同一位德国太太出来,找到一个美国兵,告诉他这情形。回去通知大家,才陆续出来。我心里很高兴,自己不能制止自己了,跑到一个坦克车前面,同美国兵聊起来。我忘记了这还是战争状态,炮口对着我。回到家已经3点了。……不久以纲带了太太同小孩子来。他们的房子被美国兵占据了。同他们谈了谈,心里乱成一团,又快乐,又兴奋,说不出应该怎么样。哥廷根就这样被解放了

标签: 普兰特斯马福德 柳位黑虎丸普兰特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