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寻古,迷你世界驯服所有坐骑原始黑龙

【名声大作的湘军,有哪些洗不掉的污点?】

晚清时期,湖南地区人杰地灵,出过很多大人物,曾国藩、左宗棠等都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这一时期,国家内外动荡不安,局势风起云涌,湘军更是脱颖而出,成为当时一支力量不俗的军队力量,尤其是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后,湘军的名声达到顶峰,只是这支军队却有个永远也抹不掉的污点,大清烈女黄婉梨便与此有关。

我们从历史的宏观走向来看,自是不吝赞美于这支勇军,但对于当时深陷其中的人,特别是居住在天京城的大部分人来说,福祸难以评说。


湘军攻占天京城,大肆捉拿奸细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经过长年的作战,这一天,曾国荃终于率领各部攻入了天平天国的都城——天京,结束了太平天国长达14年的统治政权。军队攻入城内,首先要做的就是掌控城内的局势,将一干要紧人等控制住,于是下令湘军四处捉拿行踪诡秘之人,破除城内的奸细。

湘军,也就是招募到的湖南地方人组成的军队,这些人没有经过正规的作战纪律训练,大部分从军之前都是地里的农民,或者大街上的混混,湘军待遇好,且报国从军光耀门楣,谁还没个大志向了?再加上此次攻占天京的湘军不过3万,而城内的太平军有足足30万,且不说两方人马鏖战许久,湘军营地又因为天气渐暖发生瘟疫,折损了些人进去,最后只剩下1万多人,士气早有低迷,要不是听说城内缺粮,胜利在望,士气大增,湘军能否顺利进城都还是未知数。



就是这么一群外行人组成的军队,一朝进城,得了个"捉拿奸细"的名头,自然如放缰的野马,难受控制,一时间城内烧杀抢掠随处可见,到处是哭喊求饶声,最开始还认认真真地捉拿太平军,到后来直接演变成对城内无辜百姓的掠夺了。


《能静居日记》记载,"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砍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


盼来盼去,是匪非军,全家遭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老人小孩最容易被杀,但处境最危险的却是家中的妙龄少女,黄婉梨便是无数可怜女子中的一人。

黄家都是读书人,黄父去世早,几个小孩由母亲辛苦养大,当初太平天国占领天京时,大肆焚烧城内的书籍刊物,爱惜书本的黄家人自然是百般不认同,却也不敢伸张,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朝廷的军队赶紧来平定叛乱,这一等就等了12年。本以为等来的是天使,谁想到却是恶魔临世。



湘军一申姓小兵闯入黄家,到处收刮,企图找到一些银钱作为酒钱,奈何遍寻不到,这下心里格外不愉,想着反正周围也没其他同僚在,提着刀便想杀几个人泄愤,黄家人跪地哭求均无果,黄婉梨便亲眼看着自己的家人被对方杀死,心里悲痛欲绝,就算再恨再想报仇也知道自己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希望对方能给自己个痛快,好叫自己下去与家人团聚,却见这长得一脸匪气的小兵收了刀,拽着她出了门。

原来是申姓小兵见色起意,决定暂时不杀她了,抢回家做夫人

眼看着战争暂时是落下帷幕了,当初为平定叛乱组建的湘军现在已经达到了三十万多人,无论是从最开始组建的原因,还是湘军本质只是一支私人军队,现在都不适合继续存在了,于是曾国藩大手一挥,激流勇退,宣布裁军了。



申姓小兵正在裁军名单之上,于是收拾好包袱带着自己积攒的银钱并上抢来的黄婉梨,登上了回乡的船。一同上船的还有其他回乡的湘军,以及他们抢来的少女,一时间船上哭喊声滔天,黄婉梨悲从心起。

回乡的湘军忙着打点行李,一时疏忽没有看紧船上的少女,黄婉梨熟识的几位女子实在不愿意就此遂了贼人的意愿,看准时机流着眼泪跳下了船。黄婉梨见状,也许就此跳下去一了百了,省得白白受辱,只是一想到死在面前的家人,自己死了一了百了,却让申姓贼人半点损失也没有,那才是真正的白白死了。

为报家仇,忍辱负重,苟且偷生

黄婉梨打定主意,就算要死也要在大仇得报后!

或许是心里有了目标,也就不再一路悲伤不已,对申姓小兵不假以辞色,反倒尽心吃饱穿暖,不再想着怎么逃出去,半推半就地稳定好对方,准备伺机报仇。

类似申姓小兵这样抢了人回乡的人,在这一场轰轰烈烈的"以死明志"中,不少女子都因为不堪受辱跳船了,导致他一时也不敢再对黄婉梨用强,毕竟是自己花费力气抢来的,还是个书香门第家的小娘子,现在对方态度有所软和,心想黄婉梨再怎么样也只是个没出过门的女人,现在自己就是对方唯一的依靠了,况且就在船上,也不用担心对方逃了,也就乐得与她好好相处,一来二去,对黄婉梨的看管也就渐渐松懈了。


水路虽然慢悠悠的,但再慢也总有到的那一天,在黄婉梨一日一日的寻找机会报仇的空隙,船终于到湘潭地界了,接下来他们要改走陆路。尽管在船上黄婉梨表现的很温驯,谨慎起见的申姓贼人还是不肯轻易放松对她的看管,毕竟陆地上不像船上,碰到人多的地方一溜烟就跑没影了,最后思来想去,决定邀请自己一位同要回乡的友人一路,两人同时看着黄婉梨。

黄婉梨的报仇计划一拖再拖,尽管看管严密,但她沉得住气,这么久以来也未叫两人察觉到不妥。

眼看着要到目的地了,两个贼人的态度愈发过分,黄婉梨面上颇不情愿,心里倒是大动,知道自己等待已久的报仇机会来了。当天晚上,自己对着镜子化好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端着自己亲手下厨做好的晚饭,并上小酒,热情招待两人。两人见她如此作为,皆是大笑,以为对方已经放弃逃跑,准备安安分分地过日子了,谁能想到等待他们的是一场断头饭?



亲眼看着两人吃了饭喝了酒,晕倒在地,彻底断绝生气,黄婉梨吊着的心放下了一半,想起自己死去的亲人,想到无辜的城内百姓,当下举起刀用力朝申姓贼人刺去,誓要出出心头的恶气。

忍痛雪仇女中侠,留离表墓国之光

大仇终得报,自己也可以去见地下的家人了,17岁的黄婉梨毅然赴死,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自古成仁总杀身,吾身何必苦逡巡。凭将浩气还天地,长共贞灵在九垠。"

当客栈老板第二天推开门才发现屋内的惨案,经由黄婉梨留下的自叙诗才明白这一庄案的来龙去脉,大家憎恶于两贼人的无恶不作,对黄婉梨的遭遇无限同情,最后决定将她安葬在关王村。今天去湖南关王村旅游,人们还能看见伫立在那里的"江南黄婉梨墓"。


结语:

战争总是残酷的,我们分析了解历史的时候,往往最开始都是站在大环境下,看待一场战争的利与弊,看到更多的是大人物背后的故事,大人物在一场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而因为记载少等原因,很难看到或知道隐藏战争下面,大人物背后的无数个小人物的故事。骁勇善战的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内乱,攻占天京更是给时常14年的战争画上了一个句号,无数人予之赞扬与称颂,但在天京城中无数无辜枉死的百姓看来,湘军是匪非友。

【寻曾国藩事迹】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湘乡府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富厚堂(曾国藩故居)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左宗棠、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军事功劳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退出湖南。咸丰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很盛;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曾国藩入南京后,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实十余万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军一面,则溃败后之虏掠,或战胜后之焚杀,尤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其惨毒实较『贼』又有过之无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李圭:《思痛记》),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有详细记载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曾国荃于南京抢得大量财物,曾国藩对朝廷奏称「伪宫贼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赋库者,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物,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见之事」。曾国藩处死李秀成,是为杀人灭口。 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格,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故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曾国潘的历史】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 蜡像
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家书》
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正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编辑本段生平年谱
1811年(嘉庆十六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 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二十年)5岁 在家识字读书。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六年)16岁 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十年)20岁 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十三年)23岁 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十四年)24岁 春,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冬,入京准备会试,途径长沙,始与刘蓉交往。 1835年(道光十五年)25岁 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 (道光十六年)26岁 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长沙,与刘蓉、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十八年)28岁 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十九年)29岁 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永丰。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本年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 1840年(道光二十年)30岁 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31岁 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吏治。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32岁 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33岁 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34岁 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派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35岁 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36岁 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夏秋间,养病城南报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37岁 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11月,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38岁 3月,子纪鸿生。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39岁 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三十年)40岁 4月,上《应诏陈言疏》,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吏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 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1852年(咸丰二年)42岁 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县小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10月初抵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沙,10月取决岳州。 1853年(咸丰三年)43岁 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30日,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9月,奏准移驻衡州练兵。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派人赴广东购买洋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四年)44岁 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发布《讨粤匪檄》。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7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抚。7天后收回成命。改赏兵部侍郎衔。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五年)45岁 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856年(咸丰六年)46岁 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七年)47岁 2月27日,其父去世,偕弟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是年建“思云馆”。 1858年(咸丰八年)48岁 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弟国华入李幕。7月13日,接上谕命其出办浙江军务,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饷之策。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死于三河之役。12月,作《爱民歌》以训湘军。 1859年(咸丰九年)49岁 1月,李鸿章来建昌进谒、留营襄办军务。是月,曾国葆改名贞干,入湘军,为其兄国华报仇。2月,作《圣哲画像记》。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十年)50岁 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7月,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0月18日与胡林翼、李续宾商筹北援之策。上疏请求带兵北上扫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愤”。12月,祁门大营两度被困,太平军距大营仅20里,“危险万状”。 1861年(咸丰十一年)51岁 8月23日,是《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25日,移住安庆。11月20日,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12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岁 1月31日,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7月18日,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陈利害:“岛人借助剿为图利之计......而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决不能让洋人以助剿来“蹂躏中国之土地”。9月,为死于战乱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东树、戴钧衡6人立石修墓,妥为安葬。12月,其弟曾国葆病死于雨花台湘军大营。年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曾国藩见后,于当天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二年)53岁 1月28日,安庆军械所造出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喜而命名“黄鹄号”。5月7日,致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谓“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处可怯之地”,反对购买要由海军上校指挥控制的船舰。9月,与容闳见面,商筹建立一个可以灾圃旎器的工厂。12月3日,交容闳68000两银赴美购买机器。 1864年(同治三年)54岁 1月,派李凤苞测量江浙外海各岛屿沙线。5月,江浙藏书遭兵动多有毁损,定刊书章程,即于安庆设书局,刊刻各种经史。6月3日,洪秀全病逝天京,其长子继位。7月19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10月,行辕移驻安陵。11月,奏准停征厘舍、亩捐。12月,主持修复江南贡院,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1865年(同治四年)55岁 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接上谕: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10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1866年(同治五年)湘军总领曾国藩奉令进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权身份,督师剿捻。 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后来,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企图借此天堑消灭捻军。 一天,曾国藩从《商水县地图》上看到曾庄、曾楼村的村名,随修书差人送至商水城西曾庄,邀了几个老翁赴周口议事。议事间,曾庄来人知道是曾国藩的用意是与他们认宗。这也是求之不得的事,能有这么威武的同族亲近人,曾庄人还愁什么光不能沾到呢,于是他们齐跪在地拜见曾国藩。 宴餐三日,曾国藩随曾庄曾氏族人至曾庄曾氏祠堂祭拜了先祖曾参肖像,又去曾氏坟茔洒酒扫墓。之后,他把一面上书“全权钦差大臣曾国藩”的黄绸旗子留作纪念。直到解放初期,这面黄绸旗子才被查禁销毁掉了。 1867年(同治六年)57岁 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6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1868年(同治七年)58岁 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师,陛见那拉氏与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八年)59岁 2月27日,奏陈直隶应办事宜,以练兵、饬吏、治河为至要。6月,奏请按湘军制改造直隶练军。8月,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提出儒学有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科,唯义理为治学根本。12月,奏陈:“直隶清理积狱......计审结并注销之案四万一千余起,多作尘牍,为之一清。” 1870年(同治九年)60岁 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准病假一月。5月续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发生, 奉命前往处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据实检举揭发。23日,法国公使罗叔亚来见,要求杀天津道员、知府、知县为法领事抵命,并以战争相威胁,曾国藩严词拒绝。24日,奏陈:挖眼剖心,全无实据;津民生愤,事出有因。8月,奏陈:本案凶犯已拿获九名,惟罗叔亚意欲“三员议抵”,断难允求。府、县本无大过送交刑部已属情轻法重。9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曾国藩调任两任总督,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月3日,六十大寿,御赐“勋高柱石”匾额。24日,作家训日课四条:一曰慎读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说,四曰习劳则神钦。 1871年(同治十年)61岁 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9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11月抵上海。 1872年(同治十一年)62岁 2月27日,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 3月1日,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3月12日,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县)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编辑本段文学成就

【湖南常宁从古至今曾出过什么名人?】

袭盖卿、王居仁、王良弼、唐训方、李继圣等。

1、袭盖卿

袭盖卿(生卒不详) 字梦锡,南宋常宁县(今湖南常宁市)人。乾道五年(1169)以明经中进士,授右正言,以直道事君。

从朱熹学,朱熹所著《池州语录》,乃袭所纂辑。与王居仁同时执经于张栻之门,潜心研究理学。

因“庆元学禁(1196)”,朱熹被逐,遂退居故里,于城南门外学宫之后双蹲石前设馆授徒,开常宁创建书院之先河。

嘉泰二年(1202),朝廷解除学禁,重被起用,后携谏垣右正言,累迁国子监司成。著有《正性篇》、《反诚篇》等。

2、王居仁

王居仁(生卒不详)南宋湖南常宁县人。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张南轩殁,发明师说,引掖后学,以格致为先,诚正为本,潇湘文人,嗡然师之。

因“庆元学禁(1196)”,绝意仕进,筑室常宁西关鹅湖塘畔,创办鹅湖书院,教授生徒,学者称“习隐先生”。著有《质疑篇》等。

3、王良弼

王良弼(1852年―1920年) ,原名安邦,字荩宣,清湖南常宁县桐黄乡人。光绪九年(1883年)优贡。后应考拣选授兴宁县(今湖南资兴市)代理教谕,嗣调城步县训导。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举。光绪十八年(1892年)成进士,入翰林院,选庶吉士,期满,改刑部主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充山西司主稿,浮沉郎署有年。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以道员外用,总办广东全省学务,兼任广东军医学堂总办和陆军学堂监督。未几,又委任总办全省水陆巡防营务兼缉捕总局要职。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高雷阳兵备道,后调升广肇罗分巡道。辛亥革命后被罢官回乡。曾先后4次主讲常宁双蹲书院十余年,尔后又倡办合江学堂,致力于桑梓文化教育事业。

晚年闭门整理著述,计有《湘山文集》、《湘山诗集》、《学余政录》、《儒侠一贯》、《义烈阐微》、《苫不石斋纪异》、《孝如粹言》等,均未付梓而散失。

4、唐训方

唐训方(1809~1876) ,字义渠,衡永郴桂道衡州府常宁县湖塘乡(今衡阳常宁市兰江乡)人,清朝家、军事家、湘军名将。咸丰四年,随曾国藩、彭玉麟出征征。

咸丰五年,随罗泽南镇压太平军,因功得知府衔。咸丰十年,赴粮道任,随后升按察使,再擢湖北布政使。同治元年,授安徽巡抚,后被僧格林沁亲王弹劾降职。同治七年乞假归故里。

5、李继圣

李继圣(生卒不详) 字希天,号振南,自谓抱雄儿,湖南常宁县清(今常宁市)人。

雍正二年(1724)举人,曾游历大半个中国,历任江西万年、广丰知县,辞官后著述和讲学过完下半生,晚年应聘掌教石鼓书院。

著作有《春秋今古合解》、《奇男女衍义》、《尚论篇》、《寻古斋诗文集》,所著《窑金论》被选入《皇朝经世文选·社政》中,为清代著名学者邓显鹤所编《沅湘耆旧集》入选诗文最多的一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训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继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良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居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袭盖卿

【有关湘西土匪田大榜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有哪些】

电视剧《血色湘西》,《湘西风云》(根据《大湘西演义》一书改编),“湘西三部曲”(《湘西喋血记》、《湘西恩仇记》、《湘西剿匪记》),《湘西往事》,还有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边城》最新出来的湘西神隐系列电影《彼岸花灯》
网上找很多的

【湘西剿匪记的相关影评】

已经不是第一次看这部影片了,但今天再次在电影频道看完后仍然很激动。《湘西剿匪记》是潇湘电影制片厂于1987年拍摄的影片,导演是周康渝。这部影片堪称80年代国产影片的经典。影片讲述了解放前夕,我人民在湘西艰苦卓绝的剿匪战争,重点讲述的是吴波营长带领的部队如何剿匪的故事。
影片开始先交代了湘西从宋朝开始到解放前夕八百年中匪患猖獗。特别是解放前夕,蒋介石派白崇禧亲临湘西以重金和武器把号称七万之众的土匪收买成为我军解放大西南的障碍。我人民总部命令进驻湘西剿匪。湘西土匪亦官亦民,躲在深山里,混在百姓中,很难分辨,无形中给我剿匪制造了极大的困难。
影片刻画的每个人物都血肉丰满,而且每个人性格都不相同。包括各个土匪头子的塑造都很成功。凤山县匪首瞿天华,家族已有24代土匪历史,人称瞿二十四,凌云把这个老匪首的狠毒表现的淋漓尽致。瞿二十四的女儿瞿湘玉被国民派回湘西担任特派员,薛淑杰通过乔装我县委干部蒙混过关,以及两枪打掉两盏油灯来表现这个女匪的智勇双全与胆大心细,也在暗示剿匪的难度。此外魏宗万塑造的匪首魏彪笑里藏刀,谭非翎塑造的匪首史云哲老谋深算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再来说我军的人物塑造。丁汝俊塑造的吴波营长与其他影片中部队干部有很大的区别,平时书生气很浓(总是带着或拿着笔说话),感情丰富(与妻子孩子见面时的柔情),但打仗勇猛,机智灵活(带一个连与土匪3000交战,死守县城)。胡湘光塑造的我师部侦察员蔡金花(男),影片通过他与大柱子摔交表现他的灵活勇猛,通过他只身过敌人封锁送信表现他的顽强机智。还有茹萍扮演的女宣传员沈杰,虽然戏不多,但她的歌声与欢笑,她在遇到众土匪时拔枪自尽时慢慢倒下的镜头使我久久难忘!
影片枪战场面很多,但基本没有重复。有山地战,有攻城战,有巷战,有骑兵战等等。场面壮观,非常真实。
影片也很注意表现湘西土匪的狡猾与凶狠。屠杀大批百姓;设圈套威胁引诱我军司务长;暗杀带头交枪的贫农;扮做百姓杀害我宣传队;绑架吴波营长的妻子和孩子,等等。据记载,当时有10000多干部战士在湘西剿匪中壮烈牺牲,可见湘西剿匪的残酷!

标签: 湘军寻古 湘西剿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