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

南疆

【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哪里?】

塔克拉玛干沙漠古称“莫贺延迹”,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总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其中流沙便占总面积的85%,是世界第二流动性沙漠。这里地形起伏很大,昼夜温差极大。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语里意即“进去出不来的地方”。在这片有待开垦的土地上,有以胡杨林为主的原始森林、种类繁多的沙漠植物和野生动物。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何时形成的,科学界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虽然有学者曾经根据沉积地层中埋藏的古风砂进行了研究,但由于风成砂很难在地层中保存,即使发现零星的露头,也很难据此判断古沙漠形成的时间、规模、形态和古环境状况。白天,塔克拉玛干赤日炎炎,银沙刺眼,沙面温度有时高达70℃~80℃。旺盛的蒸发,使地表景物飘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会看到远方出现朦朦胧胧的“海市蜃楼”。沙漠四周,沿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和车尔臣河两岸,生长发育着密集的胡杨林和怪柳灌木,形成“沙海绿岛”。沙层下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石油等矿藏资源。

干旱的河床遗迹几乎遍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湖泊残余则见于部分地区(如沙漠的东部等)。沙漠之下的原始地面是一系列古代河流冲积扇和三角洲所组成的冲积平原和冲积湖积平原。

北部大致为塔里木河冲积平原,西部为喀什噶尔河及叶尔羌河三角洲冲积扇,南部为源出昆仑山北坡诸河的冲积扇三角洲,东部为塔里木河、孔雀河三角洲及罗布泊湖积平原。沉积物都以不同粒径所组成的沙子为主,沙漠南缘厚度超过150米。在沙漠2~4米、最深不超过10米的地下,有清澈丰富的地下水。

塔克拉玛干沙漠除局部尚未被沙丘所覆盖外,其余均为形态复杂的沙丘所占。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的面积很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达300米左右。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复合型沙山和沙垄,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条条巨龙;塔型沙丘群,呈各种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沙丘变幻莫测。

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两座红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为“圣墓山”。它是分别由红砂岩和白石膏组成,由沉积岩露出地面后形成的。“圣墓山”上的风蚀蘑菇,奇特壮观,高约5米,巨大的盖下可容纳10余人。沙漠东部主要由延伸很长的巨大复合型沙丘链所组成,一般长5~15千米,最长可达30千米,宽度一般在1~2千米。沙丘的落沙坡高大陡峭,迎风坡上覆盖有次一级的沙丘链。丘间地宽度为1~3千米,延伸很长,但被一些与之相垂直的低矮沙丘所分割,形成长条形闭塞洼地,有沮洳地和湖泊等分布其间。沙漠东北部湖泊分布较多,但往沙漠中心则逐渐减少,且多已干涸。沙漠中心东经82度~85度间和沙漠西南部主要分布着复合型的纵向沙垅,延伸长度一般为10~20千米,最长可达45千米。金字塔状的沙丘分布得或成孤立的个体,或成串状组的狭长而不规则的垅岗。沙漠北部可见高大弯状沙丘,西部及西北部可见鱼鳞状沙丘群。

在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河畔,分布着世界最大的原始胡杨森林。全世界胡杨林有10%在中国,而中国的胡杨林有90%在塔里木河畔。胡杨远在1.35亿多年前就出现了,被称为“第三纪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正因为它的古老和原始,其历史价值是任何树种所不能与之相比的。胡杨树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强大生命力,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盆地南缘地面地质调查展开之前,大队组织了一次航空目测。参加者有主任工程师王文彬、谌义睿和负责综合研究工作的冯福闿等。由于飞越路线有偏差,没有目测到地面露头,只得徒劳无功返回。于是组织地面穿越,由我南大同窗好友杨兆宇负责。第一次选择的路线从和田出发,沿和田河进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请维吾尔族民办教师作向导,备有骆驼队,带上水、粮和器材徒步边走边探。

南疆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长年干旱少雨,温差悬殊,冬季一般在-15~-25℃,夏季高达40℃,最高可达50℃以上。茫茫大漠,风尘日色昏。最可怕的是移动沙丘的强暴,铺天盖地,有随时被淹没的危险。沿途无水也是严重威胁,即便挖到水也是苦水,这对路线勘查极其不利。

踏勘队员选择路线又没有把握好方向,他们从东南向北西方向探索前进,遇到许多沙山挡住去路,且无法绕道而行,只得爬沙丘群组成的沙垒、沙垄(常呈北北东向展布,延伸可达9~20公里之长,其高一般为50~80米,最高可达100~150米)。

踏勘路上险象丛生,唯一能开道的骆驼误在沙丘的陡坡上不走了,而所带的水和给养已所剩无几,加之没有携带轻便电台,无法与大队取得联系,缺乏救援条件,正处于绝境之中。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人身安全,只好循原路返回。这时,大队领导焦急万分,事已非常,于是召集紧急会议,当即向乌鲁木齐的地质局发出求救。正当准备向军区请求派飞机查找之际,急报踏勘组克服千难万险已平安返回。虽然没有找到任何露头,但也做了一次地质探险尝试。

为了完成路线踏勘既定任务,以达到寻找沙漠露头的目的,大队决定组织第二次踏勘。由杨兆宇亲自带队,把路线改在靠近盆地西缘西南坳陷范围内,探索可能出露的晚古生代地层。从莎车出发沿叶尔羌河向正北方向观察,风卷沙扬,日幕途远,前程莫测。幸亏在河边玛扎塔格找到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一套海相岩层露头,推测地层年代就是石炭一二叠纪。路线踏勘继续北上,顺利地到达麦盖提终点,便架起电台向大队作了通报。石炭一二叠纪地层露头的发现,说明这套海相沉积层有利于油气生储,具有良好的勘探远景。根据露头分布状况,推测此地已接近盆地或坳陷的边缘,为今后进一步部署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尤以布置地震勘探测线,均具有参考意义。

【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因】

地处大陆内部,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古代对植被的破坏

【额济纳到巴丹吉林沙漠】

可能回答得晚一点,给个建议吧,10月中旬刚由额济纳和沙漠回来. 额旗的话,现在去也许有点晚了,由额旗每5天一班车到阿拉善右旗.所以我们来的时候都是包车到右旗的,然后由右旗那里找车进沙漠.2天时间玩沙漠感觉已足够.可以在网上找一下陶明联系电话,那里也小有名气.珠峰旅行社在那里很出名,也可找他们包车进去.沙漠大概1800-2000/2天.当时也看见有2000元/3天的.可坐4人.

【巴丹吉林沙漠中众多小湖泊是如何形成的】

主要接受来自东部雅布赖山区区域地下水侧向补给和沙山地下水补给而形成;高大沙山的形成与降水和地下水关系密切;高大沙山与湖泊的形成和共存关系是先有沙山,而后才形成湖泊,沙山是形成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的必备条件

标签: 塔克拉玛干沙漠 第二个即将消失的沙漠巴丹吉林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