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几亚公国,瓦拉几亚国王注意安全

【罗马尼亚实权在总统还是总理手上】

罗马尼亚(罗马尼亚语:România),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东北部。北和东北分别与乌克兰和摩尔多瓦为邻,南接保加利亚,西南和西北分别与塞尔维亚和匈牙利接壤,东南临黑海。国土面积238391平方公里,1952万(2018年)[1]。首都布加勒斯特。[2]
罗马尼亚的历史悠久,祖先为达契亚人,后与罗马人共居融合,形成罗马尼亚人,在拉丁语里,罗马尼亚是“罗马人的国家”的意思。14世纪先后组成三个公国,1859年,瓦拉几亚公国和摩尔多瓦公国合并成为罗马尼亚,1881年改称罗马尼亚王国,1918年12月24日,特兰西瓦尼亚公国与罗马尼亚王国合并,罗马尼亚正式统一。[2] 1947年成立罗马尼亚人民。1965年,改名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1989年12月25日,推翻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统治下的罗马尼亚社会主义政权,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2010年经济一度出现负增长。2011年经济启稳回升。[2]
罗马尼亚于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2007年1月1日加入欧盟。

主要城市
雅西,蒂米什瓦拉,克卢日纳波卡,康斯坦察,加拉茨,布拉索夫等[2]
国庆日
1918年12月1日
国歌
《醒来吧,罗马尼亚人》[2]
国家代码
ROU
官方语言
罗马尼亚语[2]
货币
罗马尼亚列伊[2]
时区
UTC+2(夏时制:UTC+3)
体制
民主共和制
国家领袖
总统:克劳斯·约翰尼斯,总理:维奥丽卡·登奇勒[2] 罗马尼亚总统是罗马尼亚的国家元首,由全民选举产生,任期5年,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总理由总统任命,内阁人选再由总理任命,由议会通过。

【罗马尼亚的历史有哪些?(按顺序)】

1.土著达契亚人的部落与国家,2.2世纪罗马帝国海外行省,3.4-10世纪东欧迁徙部落进入,民族融合形成罗马尼亚人,之后是若干部族逐步形成国家,4.12世纪巴萨拉布家族建立依附于匈牙利的瓦拉几亚公国,于14世纪初独立,5.15世纪初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藩属,17世纪末起奥地利俄国相继渗透,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摩尔多瓦合并,建立罗马尼亚公国,6.1878年俄土战争后据《柏林条约》独立,1881年成为罗马尼亚王国。7.二战依附纳粹德国,1944年在本国和苏联红军夹击下解放,1947年建立社会主义。8.1989年剧变,失去政权

【欧洲历史上出现过几个公国?】

魏玛公国,莫斯科公国,波兰公国,米兰公国,等等

【摩尔多瓦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可能会成为罗马尼亚的一部分】

摩尔多瓦。位于欧洲中部,内陆国家,与罗马尼亚、乌克兰相邻。面积3.37万平方千米。1940年成为苏联加盟之一。1991年8月27日独立。1992年1月30日与中国建交。
人口为429万,摩尔多瓦人为主,其余为乌克兰人、俄罗斯人、加告兹人、保加利亚人、犹太人和日耳曼人等。多数居民信奉东正教,少数人信奉犹太教。官方语言为摩尔多瓦语,通用俄语。议会制共和政体,国家元首为总统。首都为基希讷乌(Chisinau),人口78万。
摩尔多瓦人与罗马尼亚人同宗同文,祖先为达契亚人。13至14世纪,蒙古鞑靼人和匈牙利人入侵,达契亚人逐渐分为三支,摩尔多瓦人为其中一支。1359年摩尔多瓦人建立了独立的封建公国。1487年成为奥斯曼帝国附庸。1812年以后,俄国两次将摩领土比萨拉比亚划入其版图。1918年摩尔多瓦宣布独立,随后与罗马尼亚合并。1940年,苏联将比萨拉比亚再次划入其版图,并将比萨拉比亚大部分领土与摩尔达维亚自治合并,成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成为苏联15个加盟之一。1991年改国名为摩尔多瓦,随后宣布独立。
德涅斯特河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是怎么回事?】

在波光潋滟的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中部的四座小山中,有一座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古城,它就是驰名于世,为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所顶礼膜拜的圣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个并不起眼的小城,但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却并不弱于纽约、巴黎。它的声望之所以如此经久不衰,完全是因为这里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有历史的古迹、独特的情调和奇妙的神话故事。《圣经》中提到的人名、地名和神话等,都可以在耶路撒冷的老城区找到相应的教堂和殿宇。
在耶路撒冷的南郊,有个叫伯利恒的小镇,小镇附近有一个山洞,叫马赫德山洞,圣母玛利亚就在这个山洞里生下了耶稣。耶稣年轻的时候,就是在耶路撒冷求的学。后来又在伯利恒收受门徒,传播上帝的“福音”,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也是埋葬在这个地方。不过耶稣受难三天后,又从墓地复活了,40天后升上天国。今天在马赫德的复活教堂,就是古罗马皇帝的母亲在耶稣的基地上修建的。因为耶稣在此降生、受难和复活,耶路撒冷更是神圣和至尊。
可历史总是让人哭笑不得。
圣地应是一个不可亵渎的地方,圣诞节本是一个充满温馨和欢乐的日子。而就在1847年圣诞节,就在这个神圣庄严的地方——耶稣的诞生地伯利恒小镇的圣教堂里,一群平常道貌岸然的教士,正以烛台和十字架为武器,如荒野中的野狗一样相互追逐斗殴……
群殴的双方为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教士们。
他们是为了争夺对圣地的管理权:谁来掌管伯利恒教堂的钥匙?谁负责修缮圣墓教堂的圆顶?圣墓上竖立什么样的伯利恒星……
这个事件发生后,法国皇帝路易·拿破仑以天主教徒保护人的身份,对土耳其苏丹施加压力(这个地区当时归土耳其管辖),要求土耳其苏丹尊重天主教徒的权利。土耳其苏丹指望得到法国的支持,就把圣地的管理权交给了天主教会。于是伯利恒教堂的钥匙就交到了天主教修道士的手里。一颗铸有法国国徽的天主教的银星也在圣地上竖了起来。对此,沙皇尼古拉一世极其恼火。另外,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对各列强最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们是沟通黑海与地中海的咽喉要道,是联结欧、亚、非三大洲的“金桥”,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称之为“我们房屋的钥匙”。马克思在一篇论《战争问题》中指出:“沙皇的这样大的一个帝国只有一个港口作为出海口,而且这个港口又是位于半年不能通航,半年容易遭到英国人进攻的海上,这种情况使沙皇感到不满和恼火,因此,他极力想实现先人的计划——开辟一条通向地中海的出路。”
于是,他便以东正教徒保护人的身份,要求土耳其苏丹尊重东正教徒的权利。他派出以缅希科夫为首的高级使团到达土耳其,要求苏丹:1.保障东正教会对圣地的特权;2.以正式条约确认沙皇享有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所有东正教臣民的保护权等等。土耳其迫于沙皇的威胁,部分满足了俄国的要求,但拒绝签订协定,不承认沙皇对土耳其东正教臣民的保护权。
沙皇尼古拉一世哪里吃这一套,不管三七二十一,于1853年7月3日,以保护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居民权利为借口,出兵占领土耳其的附庸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10月4日,土耳其对俄国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土耳其得到了英、法和撒丁王国的支持,普鲁士和奥地利实际上也站在了土耳其方面。恩格斯曾这样评价,俄国所面临的是一个生产方式落后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的一场无望的战争。
1853年11月18日,俄土双方第一次大会战在土耳其的锡诺普军港进行。当时英、法、奥、普等国,硬要土耳其下令停止刚刚开始的军事行动,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俄国利用时机,在海军上将纳希莫夫指挥下,出动6艘主力舰和两艘巡洋舰与土耳其舰队发生激战。4个小时后,土耳其被击沉7艘战舰,分舰队司令官被俘,水兵5000余人战死。锡诺普战役俄军的胜利,使其控制了黑海局势,土耳其军队的陆战计划受到遏制。
“锡诺普战役,好像这样一个冲击器,把蓄积已久的电流的冲击四散开来。”1854年1月3日,拿破仑三世建议英国与法国共同对俄国采取军事行动“保护”土耳其。2月6日,俄国与英、法两国的外交关系中断。2月7日,英、法两国向俄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在4月30日以前,退出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俄对此置之不理。3月12日,英、法和土耳其的三国同盟形成。27和28日法、英两国先后对俄国宣战,英法联军进驻黑海。
为争取更多的盟国,拿破仑三世想使奥地利放弃中立而站在英、法方面,1854年12月2日,英、法、奥攻守同盟确立。由于奥国早与普鲁士缔结了同盟,这样英、法、奥、普共同对俄国作战。奥地利动员了所有的军队,但仍然避免军事行动。
但是,拿破仑三世也对撒丁王国的积极活动有一定成效。法国使节从1854年5月开始就和撒丁王国的国王和首相频繁接触,终于在1855年1月26日签订同盟条约。其后,由马摩拉将军指挥的15000名意大利士兵,在克里木半岛与英、法联军共同对俄国作战。这样,英、法和撒丁王国联军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了俄国。
克里米亚战争形成了多瑙河流域、黑海沿岸和高加索三个战场。英、法等国认为,只要攻占了克里木半岛上的俄国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就一定会取得战争的胜利,从而消除俄网对巴尔干和近东的。
1854年9月14日由英国拉格兰将军和法国圣·阿尔诺将军指挥的军队,共约60000余人,在克里木登陆,并包围了塞瓦斯托波尔。奥国负责守护多瑙河的公国。1855年9月11日,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陷落。在此之前,尼古拉一世服毒。
俄国战败后,双方于1856年2月25日至3月30日举行巴黎会议并缔结《巴黎和约》,结束了克里米亚战争。
“沙皇遭到了惨败……沙皇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克里米亚战争后沙皇俄国多年来拥有的欧洲反动的首脑地位消失了,向中欧和南欧发号施令的局面也结束了。俄国对于奥地利的“背叛”怀恨在心,奥英关系也亲热起来。克里米亚战后欧洲国际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是怎么回事?】

穆罕默德二世即位(1451年)后,奥斯曼中兴。他做了两年的准备后,于1453年开始围攻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三面临海,一面有坚固城墙,易守难攻,城墙、“希腊火”和金角湾口大铁链是其护城三大法宝。54天的围攻由于金角湾方面未能合围而失败。4月21日夜,奥斯曼人买通热那亚人(守城部队一部分)并沿其控制的加拉塔区边界铺设一条15公里长的木板滑道,把70艘小船从陆路拖入金角湾,终于完成了对君士坦丁堡的海陆合围。经过激烈的战斗,奥斯曼军队终于在5月29日攻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末帝被杀。无数财宝被抢劫,古典文化惨遭破坏,6万居民被卖为奴,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被改为清真寺。这就是后来的伊斯坦布尔。
占领君士坦丁堡不仅标志着拜占庭帝国千年统治的结束,而且意味着新的世界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它在东方穆斯林国家中的威望急剧上升,对内控制能力和对外侵略扩张能力随之倍增,对欧亚国际局势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大的发言权。在此后的20—30年,奥斯曼帝国的领土迅速扩大,塞尔维亚、摩利亚、瓦拉几亚、波斯尼亚、阿尔巴尼亚先后成为帝国的一部分。在亚洲,苏丹也兼并了许多地方,基本完成了安纳托利亚的统一,并使克里木汗国臣服。
1512年塞利姆一世即位,开始了帝国极盛时期的对外扩张。塞利姆的主要对手是企图插手安纳托利亚事务的伊朗萨菲王朝和埃及麦木鲁克王朝。萨菲王朝信奉什叶派,在安纳托利亚拥有数以万计的信徒,煽动叛乱反对逊尼派奥斯曼的统治。塞利姆逮捕7万什叶派信徒并处决其中6万人,使双方仇恨达到极点。1514年春,塞利姆率14万大军、300门大炮直奔波斯边界。8月23日,奥斯曼军队在查尔迪兰与8万波斯骑兵进行决战,大败波斯军,占领大不里士,次年又夺取库尔德斯坦地区。查尔迪兰战役的胜利使奥斯曼帝国巩固了东部边界,控制了由大不里士至阿勒颇和布尔萨的道路。1516年6月,塞利姆进攻阿勒颇,同时命令舰队袭扰叙利亚沿海。8月24日,双方在阿勒颇附近的达比克草原进行决战,大败埃军并使年迈的麦木鲁克苏丹命丧黄泉。奥军乘胜追击,相继占领阿勒颇、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加沙等地,1517年1月底进入开罗,麦木鲁克王朝灭亡。叙利亚、巴勒斯坦、汉志和埃及直到南部努比亚地区全部并入奥斯曼版图,使之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征服埃及的结果大大加强了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地位。作为哈和伊斯兰两大圣地的保护者,奥斯曼苏丹在穆斯林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威望,作为埃及和红海两岸的主人,奥斯曼控制了印度到地中海的红海商路。塞浦路斯每年向埃及交纳的8000金币转归奥斯曼。塞利姆极为重视地中海上霸权,命令在金角湾兴建新船厂,建造150艘兵船,为其海上扩张打下基础。
苏莱曼一世(1520—1566)时期,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达到极点。他在位46年,亲征13次,除围攻维也纳(1529年)和科孚岛(1526年)失败外,都取得胜利。在欧洲,苏莱曼的侵略矛头指向匈牙利,主要对手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1521年,苏莱曼夺取匈牙利控制下的贝尔格莱德,1526年在摩哈赤使匈军全军覆没,占领布达佩斯,扶植傀儡。1529年他再征匈牙利,因遭到顽强抵抗,被迫于10月班师。1540年,苏莱曼再征匈牙利,派总督直接管理,并将其一分为三。苏莱曼在亚洲征服的对象是高加索和伊拉克。经过多次战争,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巴士拉——巴格达——阿勒颇这——印度至地中海的第二条商道,1555年同萨菲王朝签订的《阿马西亚和约》确认伊拉克和格鲁吉亚、尼亚的西部地区归奥斯曼帝国。
苏莱曼在陆上扩张节节胜利的同时,也大力抢夺海上霸权。他一面加紧扩建海军,一面加强与海盗的联系,决心在海权方面也要超过西方异教徒国家。1522年,苏莱曼调10万大军渡海出征罗德岛,经9个月围攻终于从骑士团手中拿下该岛,保证了伊斯坦布尔同埃及的海上联系。1534年,被任命为总督的海盗哈伊勒丁(巴巴罗斯)率奥斯曼舰队占领突尼斯。1538年,奥斯曼舰队同西班牙、教皇、威尼斯、葡萄牙的联合舰队在普雷佛扎附近海面发生海上决战,奥斯曼舰队(150艘)战胜了两倍于己的联合舰队,威尼斯被迫割地,并赔款30万金币。这次海战大大巩固了奥斯曼在东地中海的地位。1551年,奥斯曼舰队围攻岛,夺取的黎波里,并多次袭扰意大利、西班牙沿岸地区和西班牙控制的北非奥兰地区。但1571年的勒颁多海战,奥斯曼被联合舰队打败。与此同时,苏莱曼还致力于印度洋海权的争夺。1529年他曾考虑挖掘运河,沟通地中海与印度的直接联系。他在苏伊士港建立红海舰队,并于1538年出征印度,虽然沿途获胜但这次远征却以失败告终。
奥斯曼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亚细亚北部小国迅速崛起成为一个欧亚非强大帝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拥有一支在分封土地制度上建立起的强大军队。这支军队由西帕希骑兵和耶尼切里兵团组成,纪律严明,待遇优厚,统一指挥,战斗力很强。几位国王都是杰出的统帅,雄才大略,善于分析战略形势并抓住时机,英勇善战和正确的战略战术相结合,辅之以外交手段和谋略计策,保证了奥斯曼帝国的大军所向披靡,节节胜利。
奥斯曼人的征服和统治的后果之一就是加速了许多地区的伊斯兰化,对以后的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标签: 瓦拉几亚公国 弗拉德三世瓦拉几亚国王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