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的基地讲的是什么,大话西游手游龙马

【阿西莫夫简介】

听觉保护就
黑狼鸟套
头是黑狼鸟的伪装头. 不是普通那个 打珠子就可以实现高耳了
sorry...看错.
说了PSP`

【求阿西莫夫<基地>的分章概括】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
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一个微妙的转折发生在银河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哈里·谢顿,这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
一时间,银河震动,帝国飘摇;、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立刻剑拔弩张,人类银河时代最伟大的传奇就此开启……

【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

第一篇故事以《基地》为名,刊登在1942年5月的《惊奇》杂志上。在《基地三部曲》中则被改名为《博学者》(《基地》第二部)。
《基地三部曲》篇幅巨大,可能除了30年代早期的E.E。史密斯外,在阿西莫夫之前尚无人敢问津这样的宏篇巨著。刊登在30年代流行杂志上的史密斯的《水晶体人》系列也是以短篇小说形式创作的,但阿西莫夫的这部作品远超过了它。
阿西莫夫坦白承认,在创建虚构的帝国时,他借鉴了一些别人的作品。许多评论家认为阿西莫夫是从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获得了主要的启示,但他还从别的书中获取了大量的创作灵感。他后来开玩笑说,他从不用为他的《基地》丛书编写情节,因为它们都是现成的。
系列的前三个短篇所受的直接影响来自吉本的著作及另一部大型历史巨著、24卷的《历史学家眼中的世界历史》。从第四个短篇小说起,吉本的影响开始减弱,阿西莫夫又从当时流行的一套历史系列丛书、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中找到了新的灵感。在创作《基地与帝国》时,他受这部书的影响很深,但当开始创作《第二基地》里的故事时,他又将这本书抛到了一边。
《基地三部曲》的故事发生在遥远未来中的特伦特星球。哈里·夏尔登是位数学家,他创立并完善了心理历史科学。这门具有强大威力的学科能精确地预见人类的未来,但只有当两个基本条件实现时,它才能起作用。第一个条件是,必须有庞大的人口,换而言之,就是只能用以10亿为单位的数字来表示对未来的精确预测。这意味着整个银河系才有可能成为心理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而个人或小团体则不可能。第二个条件是,预测必须在被分析的对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以保证他们的行为不因被预知到而受影响。
在创立这门虚构的学科时,阿西莫夫自己的学术知识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具体地说,心理历史学的规则大致是以化学的动力学规则为基础的。化学动力学研究的是气体的运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便是,为保证测算的精确度,必须有大量分子的存在。
阿西莫夫在这套系列的第二个短篇《市长》中,实际上已经提到了这个前提条件。在《市长》中,主人公萨尔沃·哈丁说:即使是夏尔登先进的心理学也有其局限性。
它不允许有大多的变量。正如气体动力学原理不适用于一个分子一样,他的理论对单个人起不了作用。他的理论只能对整个星球的人群生效,并且只能‘蒙蔽’那些对自己的行为将造成的后果一无所知的人。①①《基地》中的《市长》,高曼出版社1951年版。
精通心理历史学的哈里·夏尔登的研究表明:正值鼎盛时期的帝国将很快崩溃,并将在几百年内完全灭亡。他还进一步预测到,在此后的两万年内,人类将生活在野蛮状态中,直到第二帝国的崛起。
为此,他倒有个颇为勉强的解救办法。他建议在银洞系的两端各建立一个他称之为“基地”的社会,在此囤积人类所有的知识,并孕育新的帝国,这将在理论上使野蛮状态缩短为1,000年。
自然,没有人相信他的预测。贵族们自然对夏尔登的理论极为不屑,但最终,夏尔登还是说服了帝国的实权人物总督林中·陈。这样,两个基地在“银河系的两端”建成了。
《基地》系列前半部重点讲述了特米勒斯星球上的第一基地的故事。这个小星球在银河系的顶端,是银河帝国的外域。
前六个故事①讲的几乎都是第一基地的事。它们围绕基地的历史发展中的主要人物展开,讲述了他们为创建第二帝国,如何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故事。
①最初只出版了5篇,第六篇《博学者》是在收集成书后完成的,作为书中的开篇。
《博学者》是阿西莫夫创作并发表在《惊奇》杂志上的第一个故事。故事的背景是在特米勒斯星球,当时夏尔登已经死了50年(基地建成后不到一年他就死了)。故事情节围绕着几个主要人物展开,其中有被子孙后代视为民族英雄的萨尔沃·哈丁与颇具传奇色彩的基地长老。正是哈丁意识到夏尔登已安排好了基地的历史,因此他们将定期地面对所谓的“夏尔登危机”:……未来不是模糊不清的。夏尔登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安排。我们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每一个危机都是预先设计的,每一个危机的开始都有待于上一个危机的圆满解决。①①《市长》。
夏尔登死前在特米勒斯星球上建立一个“时光小屋”,每一次危机过后,不管有没有人在场,他的影像都将在那儿出现,称赞基地在危机中取得了进步,并严格执行了“夏尔登计划”。基地中的英雄们清一色地都是预见了“夏尔登危机”的人,并且(大多)引导基地闯过了难关。
第一次危机比较简单,是一场与基地近邻安那克雷恩星球之间的权力之争。
在得知安那克雷恩星球已经丧失核能力后,哈丁运用萌芽状态的强权手段,挑起星球间的冲突,从而避免了基地被安那克雷恩星球奴役的命运。另一方面,《博学者》也介绍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学术、运作规则。基地的博学者们都是些头脑简单、自以为是的家伙,根本无法胜任要职,而哈丁则是久经风雨,善于操纵时局。故事中的英雄并非一名手持激光武器的超级战神,而是一名中年政客。
阿西莫夫可能是创造这类英雄形象的第一位流行杂志作家。他从多方面刻画他笔下英雄们(哈丁是其中的一位)的性格,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他们的形象。哈丁的魅力在于,他不是个单调乏味的权欲怪人,他擅长于哲理性的思考,他的警句与他的战略同时流行于世。如“暴力是无能者最后的避难所”这样的警句为他乏味的独自增色不少。

【有人看过阿西莫夫《基地》系列科幻小说吗?】

网上很多定做纪念章厂家,我知道的上海造币厂,金一黄金等都相当不错,相对一些小工厂,价格可能贵一点,但是质量要好的多了!

【如何评价阿西莫夫】

太阳系八大行星
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国际会议中心,25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天文学家对行星定义决议草案进行投票表决。最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26届大会确认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而位居太阳系9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惨遭降级”,被驱逐出了行星家族。
从此以后,这个游走在太阳系边缘的天体将只能与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起被称为“矮行星”。两次投票开除冥王星草案将行星定义范围限制在太阳系之内。由于定义复杂,措辞微妙,该草案分为两部分,分别需要单独投票表决。第一部分:冥王星是不是“矮行星”?“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这些天体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发现的。而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称为“矮行星”,冥王星是一颗“矮行星”。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体被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结论:YES!冥王星是“矮行星”。第二部分:“矮行星”是不是行星?在第一部分的“行星”前面加上“经典”这个词。而太阳系行星数量究竟有几颗,就取决于第二部分是否能够通过。如果第二部分没有通过,那么根据第一部分的规定,太阳系的行星只限于1900年之前发现的那8颗行星。“矮行星”不是行星,冥王星将与行星地位无缘。如果第二部分得以通过,那么1900年前发现的8颗行星就被称为“经典行星”,冥王星、谷神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就被称为“矮行星”。“矮行星”也是行星。结论:NO!“矮行星”不是行星。因此,冥王星与行星地位无缘了。月亮几十亿年后可能升格为行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格雷戈里·劳克林告诉记者,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交的行星定义草案,围绕恒星旋转的球形天体只要达到一定体积和质量都有可能成为行星。对于一颗行星和它的卫星,例如地球和月亮,如果两者的引力中心即共同质心有朝一日不再处于行星内部,而是转移到外部空间,那么这颗卫星就成为了行星。劳克林表示,虽然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但在理论上月亮的确有可能成为行星。月亮诞生于40亿年前的一次天体冲撞,原本距离地球很近,但它远离地球的趋势十分明显。由于两者之间潮汐力的作用,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每年增加约3.75厘米。劳克林说:“如果地球和月亮还能继续存在几十亿年,地球和月亮的共同质心将会从地球内部转移到地球之外。到那时,月亮就可能成为行星了。”
太阳系大行星之争
新闻价值大于科学价值
事情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7年前热起来的对冥王星行星地位的质疑,而今年8月15日IAU的草案使之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现在,草案通过了,人们得到了一个令占星术士有事可做的新太阳系。紫金山天文台天体化学和行星科学实验室主任徐伟彪说:“长期以来,天文学对行星一直没有明确和科学的定义,这就造成了目前行星分类上的混乱局面。”实际上,冥王星成为大行星这件事,在现在看来也是历史上的一个错误。1930年,当24岁的天文爱好者汤博在洛韦尔天文台发现冥王星,并对台长说“我找到了你想要的X行星”时,天文学家们并不知道这颗行星有多大。在当时的理解下,冥王星顺理成章成为了第9颗大行星。但随后的观测把冥王星的体积不断缩小,它在今天的认识中已经比太阳系中的7颗卫星都要小了,包括我们的月球。一个多星期以来,争执不下的天文学家们在会上会下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在IAU的会议争论、在IAU日报上撰文、向媒体记者表达、在个人网站上评论,甚至还有人就此向《天文学报》提交了一篇论文……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行星科学家大卫·史蒂文森对一周以来这些疯狂的行为表示反感。他说:“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命名和分类,而在于理解事物是怎么运转的。天体如何形成?它们怎样演化?它们由什么物质构成?而新的定义对我们做科学研究的影响微不足道。”徐伟彪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说:“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对社会产生的新闻效应比科学意义更强烈……新定义的通过将不会改变现有的天文学理论,所有的理论和观测结果仍然有效。”但他同时也看到了整件事情在社会科学中的意义。“决议的通过对天文学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它可以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使人们对行星有一个明确和统一的认识。”他说,“它将会对历史和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中小学的教材,从今以后就要重新修改———太阳系不再是9大行星系统。”(
昨晚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26届大会上,来自各国天文界权威代表投票通过联合会决议,今后原来九大行星中的冥王星将不再位于“行星”之列,而属于矮行星。
太阳系天体分三类
昨晚与会代表、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通过电话介绍,超过80%的代表投票同意更改最后草案,就行星和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定义达成共识。
最终决议把行星和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定义为三类,即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原九大行星除冥王星外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八个行星依然被称为“行星”;在20世纪之后陆续发现的冥王星、谷神星、齐娜星被称为“矮行星”。
冥王星是不是大行星,几十年来天文学界一直存有争论,由于冥王星比地球甚至比最小的太阳系行星———水星都小很多,且旋转轨道为不规则的鸭蛋形“过山车”状,和其余八大行星近似圆轨道不一样,更多专家倾向于认为冥王星和其他八大行星不一样。
这次决议把彗星等不满足行星、矮行星定义的天体,暂时被称为“太阳系小天体”,包括绝大多数的太阳系小行星、绝大多数的海外天体其他小天体。
12行星草案未获通过
按照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即便前两个条件满足,但还没有清空自身轨道附近区域的天体就不叫行星,而起新名字为“矮行星”;矮行星定义特别指出,矮行星也不是一颗卫星,故此前专家推测的冥王星卫星———卡戎星没有列进矮行星行列。
朱进介绍,在分决议草案中,还建议在八颗行星前面加上“经典”二字,以区别其他行星,该建议未获通过。
昨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等专家介绍,在决议最终通过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曾提出过将太阳系行星由9个升级为12个的草案,将谷神星、齐娜星和卡戎星也包括在行星行列,该草案同意率仅1/4,专家们辩论后又由联合会提出修改后的草案,以绝大多数票最终通过。
对话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谈决议影响
天文教材将相应改变
新京报:是不是可以说通过这次决议,冥王星的级别就降低了?
朱进:应该是说把冥王星从行星的范畴拿出来了,不再属于行星的范畴。
新京报:在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发现冥王星后,九大行星的定义一直被众人接受,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会不会影响到大家的投票?
朱进:应该说会有一定因素,但大多数人还是从全面、理性的角度去考虑;去思考一个新的定义,便于百姓接受,也便于我们总结不断向人类涌来的新天文发现。
新京报:通过这次决议后,我们的教材等会不会改?
朱进:这次决议后,国际通行的说法、文本肯定会改,我们的教材、书籍等也会相应作改变。
太阳系天体最新分类
“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如冥王星。
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体被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
反应
科学战胜历史和文化
大多数天文学家表示欢迎,不少民众深感失望
与会的许多天文学家在24日投票结果出来后鼓掌表示欢迎。发现齐娜的美国天文学家麦克尔·布朗认为,将冥王星降级可能不会受到公众的欢迎,但是在科学上是正确的决定。布朗认为,行星新定义不应该将太阳系行星扩编,而是应该将冥王星降级。
北爱尔兰学者、中子星研究专家乔斯林·伯内尔也表示,希望那些对投票结果表示失望的人朝着好的方面看。
但正如麦克尔·布朗所言,不少民众都对冥王星被“驱逐”感到失望,他们已经习惯了有冥王星的太阳系,这已经成为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美国宇航局今年1月发射了“新地平线”号探测器,预计将在2015年到达冥王星附近。目前还不清楚冥王星的“降级”是否会对美国宇航局的探测计划带来影响。
新浪科技讯 据参加第26届IAU大会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崔辰州博士透露,今天早上,IAU大会给与会的天文学家提供关于太阳系行星定义的决议最终稿,并将在当地时间下午14:00点(北京时间晚上20:00)举行的在IAU大会第二阶段全体会议上进行表决。
据悉,这份决议太阳系行星定义的决议最终稿包含4个部分即5A号决议,5B号决议,以及6A号决议,6B号决议。对决议5A和决议5B的投票将分开来依次进行。同样,对于决议6A和 6B的投票也将分开进行。决议5A是IAU关于“行星”和相关名词的主要定义。决议5B对由水星到海王星这8颗行星组成的集体称呼前面加上了“classical”。决议6A以冥王星为原型为IAU创建了一个新的天体类别。决议6B为这类天体引入了“plutonian objects”这个称呼。
以下是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崔辰州博士翻译的太阳系行星定义的决议最终稿中文版:
IAU决议:太阳系内一颗行星的定义
当代的观测正在改变着我们对行星系统的认识,我们对天体的命名反映我们目前的认识是很重要的。这一点特别适用于行星这个名词。名词“行星”源自描画“漫游者”,那时只知道它们是天空中移动的光点。近来的发现导致我们需要利用现有的科学信息创建一个新的定义。
决议5A
IAU决定我们太阳系内的行星和其他天体按照下列方式划分为3个明确的类别:
(1)一颗行星1是一个天体,它满足(a)围绕太阳运转,(b)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近于圆球)形状,同时(c)所在轨道范围的邻里关系清楚。
(2)一颗矮行星是一个天体,它满足(a)围绕太阳运转,(b)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近于圆球)形状2 ,(c)所在轨道范围的邻里关系不清楚,同时(d)不是一颗卫星。
(3)其他围绕太阳运转的天体3 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
决议5B
在决议5A第一节和脚注1的“行星”前面插入“经典”。即:
(1)一颗经典行星4是一个天体……
IAU决议:冥王星
决议6A
IAU进一步决定:
按照上面的定义冥王星是一颗矮行星,并作为海外天体中一个新类别的原型。
决议6B
下面的语句加入到决议6A中:
这类天体称为“plutonian objects”。
-------------------------------
1 八颗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2 IAU将启动相应程序来界定天体属于矮行星还是其他类别。
3 目前这些包括大多数的太阳系小行星,大多数的海外天体(TNOs),彗星,和其他小天体。
4 八颗经典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新华网北京8月24日电(记者杨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4日投票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许多人感到不解,为什么从儿时起就一直熟知的太阳系“九大行星”概念如今要被重新定义,而冥王星又因何被“降级”?
“行星”这个说法起源于希腊语,原意指太阳系中的“漫游者”。近千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是太阳系中的标准行星。19世纪后,天文学
家陆续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使太阳系的“行星”变成了9颗。此后,“九大行星”成为家喻户晓的说法。
不过,新的天文发现不断使“九大行星”的传统观念受到质疑。天文学家先后发现冥王星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处。冥王星所处的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属于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这个区域一直是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诞生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发现柯伊伯带有更多围绕太阳运行的大天体。比如,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发现的“2003UB313”,就是一个直径和质量都超过冥王星的天体。
布朗等人的发现使传统行星定义遭遇巨大挑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的新行星定义,意在弥合传统的行星概念与新发现的差距。
大会通过的决议规定,“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在太阳系传统的“九大行星”中,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符合这些要求。冥王星由于其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因此被自动降级为“矮行星”
冥王星和一些类似的星体将被重新归类为“矮行星”,类似于此前的称谓“小行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还定义了第三类围绕太阳运转的小星体,名称为“太阳系小天体”(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主要包括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和其它自然形成的卫星。目前还不清楚冥王星被“降级”是否会影响美国宇航局冥王星探测器“新地平线”的任务,该探测器今年初成功发射,预计将最早于2015年中期到达冥王星。
来自75个国家的2500名天文学家参加了本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在此之前,由天文学家提议重新确认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并将它的最大卫星“卡戎”和另外两个天体加入行星行列。这一提议引发了天文学家的激烈争论,但最终并未获得广泛的支持。目前,小行星谷神星和最近发现的编号为“2003 UB313”、昵称“齐娜”的天体均被划为“矮行星”一类,而“卡戎”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
“2003 UB313”的发现者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对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决议表示欢迎,他一向认为冥王星和类似天体不具有行星资格。他说:“UB313是最大的矮行星,这非常酷。”(奥托)
参考资料:http://tech.sina.com.cn/d/2006-08-25/01101103156.shtml

【如何评价《银河帝国》在科幻小说中的地位】

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小说,在世界科幻小说中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其成就不仅超越了刘慈欣的《三体》,甚至超越了《魔戒》系列,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最令人震撼的小说巨著。作为一部科幻文学,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不可谓不惊艳。
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基地》曾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说”,这种说法确有其事——1966年,世界科幻小说大会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召开,给当年的雨果奖新设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奖项——“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说”。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和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基地》系列都获得提名。最终《银河帝国:基地》击败了奇幻巨著《魔戒》,获得了这个独一无二的至高奖项。
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小说,包含历史分析与未来假想,洋溢着对人类宇宙探索的终极关怀。通过科幻类比的分析了罗马帝国整个衰亡史,并探讨了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一部极为优秀的科幻历史类著作。

标签: 阿西莫夫的基地讲的是什么 刘慈欣如何评价阿西莫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