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战神李景隆相关内容

靖难之役南军主帅李景隆,为何被人戏称为“建文战神”?

 李景隆是什么出身?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无论你熟不熟悉明朝初期的历史,或许你都会对李景隆这个名字很熟悉,至少也是有所耳闻。很多历史爱好者喜欢戏称他为“建文战神”,“大明第一名将”,这些戏称都极大程度地体现了李景隆在军事上的无能。

作为建文帝所倚仗的第一大将,李景隆在靖难期间的灾难性表演充分印证了一个道理:领导的眼光非常重要。

1.名将之后,初出茅庐

李景隆作为开国名将李文忠的儿子,将门虎子之后,又和朱元璋有亲戚关系,可谓是出生即巅峰。

在父亲去世后,李景隆继承了父亲的爵位,继承了父亲的声望,继承了父亲的人脉,李景隆当时和两个人关系特别好:朱棣和朱允炆。

李景隆和朱棣关系好很正常,毕竟同龄人,又有同样的爱好:打仗。不过事实也证明,爱好者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至于和朱允炆关系好,则是因为李景隆在多地练兵,积累声望之后,回到京城掌管左军都督府,加太子太傅,自然就和朱允炆挂上钩了。

在建文帝一朝,李景隆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登上历史的大舞台,他作为朱允炆的亲信,深受这位年轻皇帝的信任。

我们都知道,建文帝登基伊始就着手准备削藩,削藩也是需要有人去执行的,毕竟藩王也是不愿意自己走人的嘛,需要采取强制措施。

李景隆就是建文帝心目中的削藩第一人选。

在周王朱橚被告发谋反之后,李景隆就以备边为名前往开封,包围周王府,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一套操作行云流水,这样看来李景隆其实可能有当锦衣卫的潜质。

2.替换老将,初登战场

原本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李景隆很有可能可以和建文帝携手共建一个文明,和谐的大明社会。结果朱棣不乐意了,蓄谋已久的他发动靖难,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战争开始了。

原本事情也是绝对不会落到李景隆头上的,朱元璋时代唯一留下的名将耿炳文挂帅出征,可朱棣也不是省油的灯,真定一战大败耿炳文。

可大败归大败,耿炳文毕竟是一代名将,他迅速收集败兵,发现实力受损并不严重,于是开始高壁坚守,死不迎战。

此时的朱棣很着急,以弱胜强的关键在于速胜,时间就是他最大的敌人,可面对坚守不出的耿炳文,他也毫无办法。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李景隆来了。

真定之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建文帝很惊讶,他没想到自己的叔叔能够如此轻松的战胜了一代名将耿炳文。

就在这个时候,黄子澄出现了,他向建文帝推荐了一个人以取代耿炳文:李景隆。

建文帝和他的祖辈比起来,决断力和判断力都要差太多了,他根本无法掌握战场的主要脉络,如果坚持使用耿炳文,不出半年,朱棣就要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了。

结果这一换,就让李景隆在历史上千古留名了。

3.虎父犬子,无能至极

公元1399年,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出发,建文帝为他亲自送行,行“捧毂推轮”之礼,赐“便宜行事”之权,李景隆波澜壮阔的一生由此起航。

同年九月,李景隆到了前线战场,接管了前线南军的一切事务,开启了他无能至极的军事生涯。

此时的朱棣已经率领精锐奔袭大宁,也就是说,朱棣已经奔袭到内蒙古去了,此时的李景隆做出了一个正确决定:攻打北平,釜底抽薪。

很不幸,这也是他唯一的正确。

此时镇守北平的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朱高炽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精兵强将全部被父亲带走了,北平情况岌岌可危。

北平城已经在被攻陷的边缘了,南军先锋都督瞿能一度已经攻破张掖门,如果兵入北平,那朱棣就彻底完蛋了。不过没关系,咱们还有李景隆!在这个紧要关头,李景隆猜忌瞿能,急令瞿能立刻后撤,最后功败垂成。

朱高炽就这样坚守北平,抵挡南军最庞大,最精锐部队的进攻,这也成为了朱高炽最宝贵的财富,成为了朱棣日后坚定认为他是合适太子人选的重要因素。

白沟河一役后,李景隆被召回京城,当时满朝文武都只有一个念头:干掉李景隆!特别是当年举荐李景隆的黄子澄,巴不得自己拿把刀就把李景隆给宰了。

结果建文帝充分发扬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精神,别说宰了李景隆了,连让他回家反省都不舍得,把京城的防务交给了李景隆。

建文四年,朱棣已经被盛庸等人逼到进退维谷的程度,但恰恰在这个时候,朱棣采用了极为大胆的军事策略:不顾一切,直冲南京!

原本一直在谋求与北军战略决战的南军措手不及,朱棣一路奔袭南京,杀过长江,京城已经门户大开。

这个时候,李景隆出手了,他即将迎来他靖难四年来,第一次做事成功的时刻。既然通往京城的路已经门户大开了,那干脆连京城也打开算了。

在金川门,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接北军入城,南京陷落。这也是四年来,李景隆第一次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毕竟开门成功也是成功,更何况这是首都的门。只不过这回他彻底从常败将军变成内鬼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朱棣事后赏赐众臣,李景隆之功位列首位,真是极端富有讽刺意味,符合朱棣一贯黑色幽默的风格。

有人认为,李景隆一直以来都是朱棣安插在朱允炆身边的卧底,所以一直一败再败,最后打开城门投降。我觉得这个观点还是有一定值得商榷的地方的。

毕竟如果李景隆真的一直都是内鬼,手握大权,掌握南军的时候,他的可操作性就已经很强了,何必要通过所谓的假意与朱棣决战,“故意”战败来达到目的呢?到头来被撤换之后,盛庸等人还不是把朱棣逼到绝境。

只能说,李景隆确实是少有的军事白痴,但是建文帝识人不明确实也是根本原因,无限制的信任李景隆实属离谱,最后败亡(至于亡不亡还是个迷)也是情理之中了。

...

17282

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他的下场如何?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为宋元亡于主弱臣强。于是在1370年后,朱元璋建立分封制,将自己的二十六个儿子分封各地建藩,作为朝廷的藩屏。其中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最为朱元璋倚重。

这些藩王们待遇优厚,享有特权。建文帝朱允炆在1398年即位后,为加强,立即在大臣黄子澄、齐泰的建议下,着手进行削藩。在周王朱橚、代王朱桂和湘王朱柏等五王相继被废后,由于年长于燕王朱棣的秦王朱樉已于1395年去世,晋王朱棡也于1398年3月在朱允炆登基前去世,朱允炆的下一个目标便是藩王中年龄最长、实力最大的就藩北平的燕王朱棣。燕王朱棣实力强劲,朱元璋在世时,就担心朱棣会对朱允炆的皇位造成威胁。所以,朱元璋在临终之际遗诏各藩王不得入京奔丧。在朱元璋死后,朱棣也在积极操练兵士、赶制军器,意图夺取侄子朱允炆之皇位。朱允炆在废掉五王后,任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为都督指挥使,监视燕王朱棣。

朱棣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诱骗张昺与谢贵至端礼门时,令伏兵擒杀张、谢两人,起兵谋反,发动了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之初,朱允炆的兵力是绝对优于朱棣的。但由于朱元璋在称帝后大肆清算开国功臣,所以能带兵的良将已所剩无几了。朱允炆只得起用仅存的六十五岁老将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兵伐燕。但耿炳文的部队在真定遭到朱棣的突袭,损失惨重。潘忠、杨松两员大将被擒杀。耿炳文兵败后,朱允炆决定临阵换将。此时,朱允炆手中可用的将才只有魏国公徐辉祖和曹国公李景隆。徐辉祖是中山王徐达的长子,而徐达的长女是朱棣的燕王妃。所以说徐辉祖是朱棣的至亲。这层身份关系还是令朱允炆有所顾忌的。

在大臣黄子澄的建议下,朱允收决定任命李景隆接替耿炳文,继任大将军统帅南军。李景隆是开国功臣李文忠之子,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姐姐朱佛女的儿子,是朱元璋的外甥。所以李景隆与朱允炆还是表兄弟关系。李景隆深受朱允炆的信任,缉拿周王朱橚一案就是朱允炆委派李景隆办理的。而据史载,李景隆虽然位居高位,却是草包一个。《明史》对他的评价是缺少谋略而又骄横无比,外表凶悍却没有勇气,根本无法与其父李文忠相比。李景隆到任后,屯兵河间。在朱棣率军离开北平,解救永平时,李景隆乘虚率大军进攻北平。但朱棣的世子朱高炽在姚广孝的协助下,坚守北平,李景隆的军队始终不能破城。

都督瞿能父子几欲破城,却因援兵不至,被李景隆传报撤退,朱高炽因此得以喘息,并马上加紧战备,泼水城墙,形成一道光溜溜的冰墙,令南军无法攀援,只得望墙兴叹。而此后,朱棣挥师返回北平,与朱高炽内外夹击李景隆。南军不敌,李景隆在瞿能父子的掩护下,逃回德州。朱允炆在黄子澄和李景隆的瞒报下,还嘉奖惨败的李景隆为太子太师。建文二年(1400年),李景隆再次率军六十万在今河北白沟河与燕军展开激战。战役之初,战局对南军非常有利,前锋平安与都督瞿能冲锋陷阵,大败燕军,连朱棣的右军主将都被平安斩杀。但由于李景隆指挥不当,战局很快被朱棣扭转,南军逐渐不支,并最终被燕军击溃,瞿能父子战死军中。李景隆再次逃回德州,后又逃到济南。在济南,李景隆部再次被燕军击溃。

南军在李景隆的统帅下,屡战屡败,数十万大军被歼灭,南军在兵力上已丧失优势,从此由攻势转为守势。一将无能,累死三军。面对如此的败绩,朱允炆的群臣纷纷怀疑李景隆心存异心,连举荐李景隆的黄子澄都请求诛杀李景隆。但朱允炆对李景隆却深信不疑,只是将其召回南京,命盛庸接任大将军,并没有治罪李景隆。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打过长江,逼近南京。方孝孺再次请求朱允炆诛杀李景隆,朱允炆还是不允。在朱允炆请求议和,被朱棣拒绝后,燕军攻至南京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与谷王朱橞不战自降,大开城门,迎接燕军入城。

南京失守后,朱允炆悲叹自己待李景隆并不薄,奈何最后还会遭其背叛。随后朱允炆下令焚宫,最后不知所终。朱棣称帝后,李景隆晋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朝廷议事位于班列之首,地位非常尊崇,这也令人怀疑他是朱棣的内应。毕竟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葬送了数十万人马,最后又大开城门,迎朱棣入城。而在永乐二年(1404年),李景隆不断受到弹劾,最终被削爵圈禁,郁郁而终。这似乎也印证了李景隆早已充当了内应的结论。毕竟此时朱棣大事已成,李景隆这枚棋子已毫无利用价值了。但我们翻看史籍,从朱棣处治李景隆的过程看,朱棣似乎并不急于对李景隆治罪。先是在永乐二年(1404年),周王朱橚、刑部尚书郑赐先后弹劾李景隆收受贿赂、图谋不轨。但朱棣并没有追究此事。

后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等再次弹劾李景隆与其弟李增枝谋逆。朱棣这才将李景隆的功臣勋号剥夺,但还是保留了国公之爵。后来,礼部尚书李至刚又弹劾李景隆接受家人跪拜形同君臣之礼,其弟李增枝蓄养家奴百名,意图不轨。朱棣于是将李景隆夺爵抄家,圈禁府中。同年,李景隆绝食,黯然离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景隆或许并不是人们所猜测的内应,只是一个不善用兵的庸将。而他又不是一个忠义之士,在朱棣得势时,他又背叛了朱允炆,趋炎附势地依附了朱棣。

...

16363

为何有人说南军主帅李景隆是朱棣的卧底?到底有何凭据?

李景隆是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儿子,由于他在“靖难之役”中的“优越”表现,常被后人“亲切”的称为“大明战神”。又由于他在“靖难之役”时战无不败,败无不逃,因此后人又“亲切”地称他为“逃跑大王”。还由于他在“靖难之役”时每次战败必会给粮草匮乏的朱棣留下充足的物资,因此后人又“亲切”地称他为“运输大队长”。(靖难之役:朱棣从造反到登基的过程)

别人可以不在乎卧底的身份,但是李景隆不行,因为这和他的能力有关。如果李景隆真的是朱棣的卧底,那么李景隆一定是朱棣最大的功臣,什么张玉、朱能、姚广孝都要靠边站。但是如果李景隆不是朱棣的卧底,那么李景隆zhe真的就是是无能到不能再无能的废物了。说李景隆是卧底,并不是空口无凭,而是种种事迹的表现,让人不得不怀疑李景隆是朱棣的卧底,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朱棣与李景隆自小便相识,并且感情很好。出于这个原因,李景隆是有可能对朱棣心慈手软或者说刀下留情的。如果李景隆慧眼识珠,他选择朱棣那一边也是有可能的。二、朱棣登基后,选择重用李景隆,朱棣五次北征,李景隆参加三次,并赐予李景隆高官厚禄。这是疑点最大的,朱棣和李景隆不止一次交手,按道理来说李景隆有几斤几两,他心里自然有数。如果李景隆真的是军事白痴的话,朱棣没道理这么做。

三、朱棣对于李景隆非常宽容。《明史》中记载,永乐元年张信等人曾经弹劾过李景隆。但是朱棣却以李景隆自幼交好,敷衍而过,并未对李景隆做任何处罚。这点也是非常可疑的,朱棣的性格是睚眦必报的,诸位可以看看朱允炆的旧臣在朱棣手里有多惨,总是找各种理由杀他们。而李景隆是和朱棣正面对抗过的,朱棣就这样既往不咎了?

说实话,小编并没有要给李景隆洗白的意思,诸位可以这么想。如果李景隆不是朱棣的卧底,而后人却坚决认为他是朱棣的卧底,那他该有多悲哀,这应该是对李景隆最大的侮辱了吧。但是如果李景隆真的是朱棣的卧底,这样也算是给他“讨回公道”了,他也该瞑目了。其实,先抛开李景隆是不是卧底这个问题,我们也应该正确看待历史。如果李景隆真如他父亲那般有勇有谋的话,哪里还有永乐大帝,没有永乐大帝,哪里还有《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等惊世壮举。




...

15467

李景隆为何荣获“大明战神”这一称号?

14593

宋徽宗儿女的结局???

13742

历代亡国公主中,谁在新朝活的最悲惨呢?

1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