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600人惨案相关内容

《东陵大盗》讲述了发生在清东陵的什么事件?

讲述了清东陵的盗墓事件。事情发生在1928年,奉系军阀下的二十八军岳兆麟部下团长马福田潜入马兰峪,另一个反动军阀孙殿英乘机以“剿匪”为名,命第八十师师长谭温江带领人马击退马福田部,于是就大肆抢劫。这是盗陵的“前奏曲”。这支人马后来就在清东陵附近搞起“军事演习”。设岗禁止外人入内。夜间,他们便令工兵爆破陵墓,炸开慈禧太后陵的明楼下金刚墙,撞开石门进入墓室,并令营级以上的长官入地宫,大肆掠夺墓内宝物。之后,又令士兵们去捡残留之物。宝物被掠尽,于是就拖出慈禧尸体,剥下龙袍,撕去内衣、鞋袜,将身上宝贝搜个精光。甚至撬开嘴巴,取出口含之明珠。

这边谭部在盗慈禧太后墓,那边孙殿英属下的一个旅长韩大保又去盗裕陵。乾隆皇帝和两个皇后、三个皇妃的墓全部撬开,尸体随地乱抛。损失惨重,令人目不忍睹。这都是在孙殿英指示下干出来的。

...

7023

经常听老一辈人提起一些小白人的灵异事件,不知道是不是真有小白人。

13503

遗体完好陪葬寒碜,光绪陵打开以后都发生了什么灵异事件?

一个人能盗了一座皇陵,听来令人惊奇,但并不是奇闻。崇陵的内部并不大,尤其是随葬品集中的地宫,有价值的东西都在光绪和隆裕两副棺椁之中,其实总量并不大,一个人完全可以完成盗墓的工作。

▲ 世界七大奇迹中的阿尔忒弥斯神庙,也是被一个叫做希罗斯特图斯的家伙一夜之间给烧毁的,可见一个人要是搞建设不见得能做多少事情,要是搞破坏那可就不好说了

但为什么推论是一个孩童所为呢?

西冰先生不但推论进入墓室的是一个孩子,而且推断实施盗墓的是父子二人。他说经过对崇陵的实地勘察,发现盗墓贼应该对陵墓很有了解。那个盗洞是在琉璃影壁前,拆掉地面的覆砖后向下打的,如果就此转向墓道方向,必然会碰到护卫陵墓的金刚墙。

这是明清陵寝中墓道尽头设置的一道防护墙。只是一般的墙是向上砌的,而金刚墙是向地下砌的。这道墙十分坚固,所用材料酷似耐火砖而且多层重叠。泰陵的盗贼便是打到了金刚墙无法穿入而告失败。

而盗崇陵的贼将盗洞一直向下,直挖到金刚墙以下才打出横洞,越过金刚墙后再向上挖进入墓道,整个盗洞的形状如同“U”字。墓道内原有填塞的一些砖石,盗贼将其移出后沿墓道前进,以盗墓专用的拐钉钥匙连续打开几扇石门,进入地宫后完成了洗劫。

有人怀疑盗墓者可能是参与过修筑崇陵或者埋葬光绪仪式的,这种怀疑有一定道理。

然而,那个盗洞又十分狭小,成年人很难进入。西冰先生因此想起一个盗墓的“潜规则”来。据说,盗墓者本无道德可言,所以他们之间很难相互取信,故其团伙通常由亲族组成,尤其是父子最佳。

下墓时则以儿子在下,父亲在上。这是因为世间儿子杀父亲的并非罕见,而父亲杀儿子的几乎没有,便无虞上面的人拿到宝物后将下面的人埋在墓里了。

当然,盗洞狭小,也说明其工作量不大,两人完成盗墓足矣。与孙殿英盗东陵动辄使用炸药硬来相比,崇陵的盗墓贼明显效率要高得多。

那么,会不会是一个身材瘦小的成年人所为呢?

西冰先生认为不像。在光绪的椁上,发现了许多横七竖八,十分混乱的斧痕。但贼花了很大力气也没能把棺盖打开,最后不得不在棺材的侧面砍开一洞实施盗窃(估计是将光绪棺内随葬品送回的时候得到指点,盗隆裕棺椁时窃贼成功地打开了棺盖)。由此可见,盗墓的设计和盗洞的挖掘显得颇为老辣,但进入墓室后盗墓贼的行为却显得很不成熟。这种不成熟还体现在地宫中盗墓进行得并不彻底,以至于仍留下了若干宝物,使崇陵考古不至空手而归,这绝不像一个老练的贼人所为。

由此,西冰先生推测这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贼和一个接受过耳提面命却缺乏实践的小贼共同完成的盗墓,两人很可能是父子。只是根据当地文献记载,他们的盗墓发生在1938年前后,想要证实这个推测,看来是不大可能了。

▲ 因盗洞太窄小,抢救发掘时将整个墓道全部打开,才满足了考古工作的要求。据说工兵的手段比较“粗暴”,所以打开墓道时连墓室顶部的汉白玉构件都被震落下来了

打开墓道后,由于几道石门已被盗墓者打开,工作人员便直入墓室,开始考古发掘。西冰先生等也携带摄影器材,跟随进行摄影。他们电视台使用的是一台六毫米摄影机,以及一台长城牌135相机,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携带了一台海鸥120双镜头照相机。故此,开掘崇陵的工作尽管短暂,却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影像资料。

无论盗墓者为谁,他们留下的现场让人感到恐怖而凄凉。进入地宫墓室后,人们首先看到的,便是已经被揭盖的棺材里,化作骷髅的隆裕皇后仰面向天,两只黑洞般的眼睛直直望向上方,仿佛在控诉着不甘和愤怒。由于盗洞破坏了墓室的密封,地宫中十分潮湿,充满了泥泞,顶部还在滴水。虽然时值盛夏,墓中却满是阴森。显然,不清除墓室中的积水,考古工作是无法进行的。

怎样完成这一工作呢?工作人员看到电视台的设备灵机一动。当时为了拍摄开挖光绪墓的纪录片,河北电视台配置了一辆发电车和四部强力照明灯,在场的考古工作者发现这种照明灯瓦数大,打开后热力强劲,于是与电视台商量是否可以利用照明灯将墓室“烤”干?

不能不说这是个奇思妙想,但却是个有效的奇思妙想。经过几个小时的“烘烤”,被盗的崇陵地宫终于现出了本来面貌。

在地宫中,有两具比邻而置的棺椁,经过检查,棺椁都上过十道漆。每具棺椁的棺床四角各有一个石台,棺椁放在上面,与地面有一定距离。这两具棺椁,左侧的是光绪的,右侧的是隆裕的。既然崇陵是光绪皇帝的陵寝,大家关注的首先便是光绪帝的棺椁。在棺椁侧面左下方有一个砍开的破洞,人们注意到在破洞的外面,地面上有一些散乱的细碎骨骼。

▲ 光绪帝棺木上盗贼破坏造成的洞穴


这是什么骨头呢?

那名军医这时已经戴上了一副手术用的乳胶手套,准备扮演法医的角色。他看过之后判断,这是人足部的骨骼。事后人们判断,盗墓贼在打开棺椁之后,抓住光绪帝遗骸的两只脚,试图将尸体拖出棺外。然而,因为遗体已经腐朽,盗墓贼硬生生将尸体的两只脚拽了下来,也没能将其拖出来。

于是,盗贼改为自己爬入棺木,将光绪帝的尸身上随葬品取下,再将尸体翻转过来,对其背后的随葬品进行洗劫。因此,发现的光绪帝遗骸,是面朝下俯卧的。打开棺椁后看到,这位皇帝的肉身除去少量软组织已经基本腐烂殆尽,只有小腿处尚有肌肉附着,棺内遗骨周围都是烂泥似的糊状物。

由于一直有怀疑光绪帝是被人害死,此时外面有人在问:“有没有头?”在墓中的工作人员仔细观察了遗骸头部,证明其头部和颈部连接自然,并不是像某些小道消息所说,曾被刺客砍下后重新装回去的。此后的检验也证明光绪帝的遗骸上并无外伤。

棺材里有帐子,上饰经文,但皇帝的身上未见礼仪性的龙袍,不知是已被盗走还是葬仪中并不使用。光绪的衣服已经与尸身周围糊状物混为一体,在烂泥中可见属于内外衣的黄色和红色丝织品,勉强可以提取而已。这些织品提取后有些许变色(现西陵管理处据说存有出土光绪龙袍一件,与西冰先生回忆略有出入,可能是后续发现的)。

为了整理光绪帝的遗骨,那位医生半跪着一块一块将骨骼递给外面的考古人员,同时讲解“这是枕骨”,“这是尺骨”等等。军人的胆子大,他还半开玩笑地说应该将光绪帝的骨骼制作成一副人体标本,让这位据说热爱科学的皇帝最后为医学作贡献。当时工作人员打了井水,便在宝顶上清洗待整理的遗骨。

这位军医不乏勇气,然而,当把手插入那种尸身周围的烂酱糊状物,感受到那种粘粘糊糊的感觉时,这位大胆的医生还是无法忍受,被迫跑出墓室呕吐起来。

西冰先生强忍不适在地宫中坚持拍摄工作,却有一个意外的感受——这种糊状物虽然望之令人反胃,但却没有异味,这是怎么回事儿?

事后工作人员将这些糊状物从棺中铲出,晒干后进行辨认,才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这种糊状物并非腐烂的尸体产生,而是香木的碎屑。这应该是光绪下葬时被放在棺材里防腐和防潮所用,与其棺木曾先后停灵于西直门草厂和西陵行宫达五年之久,但其间遗体保存基本完好是吻合的。应该是从盗洞中进入的水分使这些香木屑化作了烂泥状,倒是让“法医”白白地恶心了一番。

那么,光绪帝当时的头发保存情况如何呢?

西冰先生回忆,由于当时光绪帝头部的肌肉和皮肤已经不复存在,其头发初看时仿佛一个头套,套在骷髅头上。以手触及仿佛一团,最初感觉不出何处为头何处为尾,拿出棺外整理,才能看出形状,共两段,上面还有下葬时打的节。

▲ 光绪帝遗发

由于当时设备有限,对光绪帝的遗骨和遗发无法作进一步检验,但在场工作人员都知道光绪帝是否被害而死仍是一个谜团,而这些遗蜕无疑是未来解开谜团的重要证据,故此都赞成将其有效保存,以备将来。事实证明,这个有远见的决定是十分正确的。

光绪帝的棺椁内,根据记录原有一百余件随葬品,大部分被盗墓贼席卷一空。但也不是没有遗存。根据我的了解,考古工作者在光绪帝的左手中发现了下葬时握的翠环一枚。就这一点向西冰先生求证的时候,他却对此没有太深记忆,而记得当时在光绪帝的口中发现所含夜明珠一颗,其右手中握有鸡血石一枚。总之,如果是一个有经验的盗墓者,对死者双手,口中这些显而易见可能放置随葬品的地方不会放过,光绪帝手中口中的宝石宝珠没有被盗,倒是可作为盗墓者缺少经验的证明。

这枚鸡血石上面只有微微的血丝,让西冰先生感到有些困惑。他曾怀疑是不是当时流行这样的风格。但经过文物工作者鉴定,这确实只是一枚较为低档的宝石。

皇帝的随葬品难道不应该用最好的吗?怎么会用了一枚如此低档的宝石呢?根据推断,这是因为光绪下葬时清朝已经灭亡,葬仪自然也比较简单、凑合。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的宠妃田妃下葬时,因为国家财政濒于破产,所用锦被也只有一面用丝绸,应该随葬的金锭银锭也被用铜铅之物代替,可见,王朝末世的光景,都是大体差不多的。

光绪的崇陵,在清帝各陵中不算突出,但据说其发掘中有一个重大发现——该陵的金井没有被盗。所谓金井,据说是为清代帝王陵选址时所开,开掘后便不允许见日星月三光。其位置应该在棺椁的下方,一些小说中还有大臣下金井勘查吉壤之类的情节。在帝王下葬时会先用各种珍宝填满金井。由于清东陵各处金井在被盗时均被洗劫一空,所以这些传说无法证实。然而,盗崇陵的贼由于缺乏经验,竟然没有发井,才给了我们了解金井中到底会随葬什么的机会。

向西冰先生询问金井的情况,他告诉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其实,金井并不是真正的井,它只是浅浅的一个窝,如同开凿在地面的一个佛龛而已,上面还有一个带兽头的盖子。金井如此简陋并非因为崇陵处于末世建得勉强,东陵各陵墓的金井大小也是这样的,可见是固定的规制。

那么,金井里面有什么呢?

▲ 金井中保存的怀表

当时参加发掘的陈宝蓉先生回忆:

“金井内发现的保定子母铁球和玉石球,对于研究保定铁球的发展过程提供了很重要的历史实物。五块亨得利怀表更有研究价值,其中一块小小的金壳珐琅表上,表盘周围镶有米珠一百七十八颗,至今无一破损或脱落,可见当时工艺水平之高超;表壳上是金丝珐琅组成的图案,五彩缠枝莲和繁茂的绿叶连接在一起,三只彩凤展翅腾空,首尾相顾。大片彩蝶于花丛中追逐起舞,异常精美。估计这块表可能是在亨得利定做的或者是亨得利进贡给光绪皇帝的,而凡是进贡品或皇帝的定做品,都是单独设计,专门制作,数量不会多,质量也一定是上乘的。常言说,物以稀为贵,那么这块表就无法估价了。金井里还发现有玉别字、白玉立人、翠玉八宝、雕花白玉石等文物,也极为珍贵。”

光绪皇帝据说生前喜欢自己动手修理钟表,而且发现的玉器也多有把摩痕迹,看来,金井中放置的多半应该是主人生前珍爱之物。

金井固然让人惊异,西冰先生回忆当时还有更令人惊奇的发现。

清理完光绪的棺椁后,便开始清理隆裕的棺椁。隆裕的棺盖和椁盖都被打开,这种“大揭盖”下的盗墓往往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文物了,所以最初工作人员并未太加重视,只准备将隆裕皇后的尸骨取出进行清洗和整理。

隆裕皇后的遗体腐朽程度比光绪更高,此时只剩白骨。取遗骨的工作仍然是由那位法医执行。工作本来一切顺利,但就在他动手将这位皇后的骨盆取出的一瞬间,隆裕的遗骨下方忽然发出了一道白光……

...

20006

大清亡了108年,为何清东陵还有守墓人?工资谁发?他们是何人?

1912年,随着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也是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溥仪正式颁布了退位诏书,标志着一个封建王朝的结束,然而它的影响,在此之后几十年却依然存在。

而清东陵,可以说是自成一部历史。自从1661年,顺治皇帝的孝陵建立以来,这里便成为了清朝最重要的墓地,距离北京市区125公里,面积达到80公里的园林,这里一共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以及136位妃嫔,包括康熙、乾隆、慈禧等人,全部长眠于此。

而在清朝尚存期间,这里的守卫也是十分严密,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它不但不是一份低贱的职业,反而十分高大上,可不是什么人能够担当得了的。

其中为首的守陵官员,上到亲王,下到大臣,他们还要负责举办各种祭祀大典,至于其他的守陵人员,要么是八旗子弟中专门分摊出来的守陵卫士,要么是内务府指派,或者是朝廷任命的守护大臣,或者又是犯下过错的宗亲。而他们的条件,也是异常优厚,守陵人还有自己单独居住的村落和房屋。

不过随着清朝的落魄,守陵人的地位也越来越差,在清帝退位,根据清皇室优待条件,清朝皇家陵墓将会由民国士兵进行负责,然而在兵荒马乱的时节下,贮藏在东陵当中丰富的财宝,更加受到不法分子的窥视。

在这一段时间当中,清东陵的守陵人分成了两派,其中一部分是专门下派,还有一部分是清朝宗室以及内务府所委任,而在这附近,守陵人逐渐也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小规模村落,不少人父承子业,继续承担守陵人的职责。

但是随着孙殿英盗墓,以军事演习为名,赶走了驻扎在附近的守陵人员,清东陵遭到了严重破坏,虽然在此之后后,皇室宗族出面收拾残局,并且继续委派管理人员,但是从此东陵风纪不再,经常有盗窃,甚至是守陵人监守自盗,暗通款曲的事情所发生。

1945年,伪冀东自治的情报队队长张尽忠等人,再次伙同他人,对清东陵14座陵寝进行劫掠,157人的墓葬几乎无一幸免。

一直到1952年,国内成立了清东陵文物保护所,紧接着又被国务院列为了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东陵这才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截止到如今,清东陵依然还有守墓人,此时大清已经亡了108年,这不由得让人感到好奇,他们是何人,工资谁来发呢?

期间的守墓者,依然还是分成了两派,其中专门由国家安排的人员,费用当然是国家来进行承担,除此之外,清东陵附近那个由守陵人发展传承下来的村子,也沿袭下来,取名为忠义村,不少人自发的为陵墓进行守护工作,这就完全是自发的行为了,虽然他们已经没有了特权,但是忠义村凭借风景名胜带来的商机,发展旅游业,同样也就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

...

4310

光绪和珍妃同房了嘛?

10858

光绪与珍妃是如何在慈禧眼皮底下幽会的?

导读:

1889年,18岁的光绪帝宣布亲政,从慈禧手中接过军政大权,名义上是光绪主持大统,但实权仍掌握在慈禧的手里。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光绪帝极力主战,慈禧和他身后的保守派却极力求和。本来清廷内部已经严重腐败,经慈禧这么一闹,本就不占优势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痛定思痛的光绪帝在甲午战争之后,决定改革。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戊戌六君子”开始大刀阔斧,欲改变国体,实行君主立宪制。这得到了本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的支持。以为凭此可除掉慈禧,但万万没想到,事情并没有按照剧本发展。

百日维新,光绪被囚禁

自从光绪帝开始改革,慈禧一天都没有睡好觉。慈禧这个时候在想。按照这个改革法,大清的江山就落到外人手里了,到时候的大清岂不是名存实亡。其实慈禧这么想也没错,因为封建王朝本来就是皇帝一人中央集权。如果实行君主立宪制,权利被分散,那样大清是真的毁在了这娘俩的手里了。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慈禧只能发动政变。原本同意帮助光绪改革的袁世凯,临阵倒戈,出卖光绪。慈禧的政变如此的顺利。袁世凯起了很大的作用。于是,光绪被慈禧囚禁在了瀛台。这一囚就是十年啊!

珍妃被打入冷宫,光绪与其日夜幽会

自从光绪被慈禧囚禁在瀛台之后,万念俱灰,每天除了痛骂袁世凯之外,唯一担心的就是珍妃了。由于光绪实在太宠幸珍妃,招致皇后的嫉妒。皇后把光绪闹改革的事推到了珍妃的头上。慈禧信以为真,一怒之下把珍妃打入了冷宫。这个冷宫可不是什么宫殿,就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破旧房屋。珍妃在这里每天吃的饭,不是凉的,就是馊的。接受太监的面斥,还要跪下来谢恩。光绪在不远的瀛台格外思念珍妃。他只能求身边太监,希望太监能够帮助这位昔日的万岁爷。光绪手下的太监王商被光绪的痴情感动了。他冒着掉脑袋的危险,贿赂对岸太监。由于慈溪在囚禁光绪之后,命人把通往瀛台的桥给炸了。所以光绪如果想到对岸就只能划船。于是每晚,对岸的人拽着绳子,瀛台的人慢慢松绳子,一点划桨的声音都没有,这样,才不会被慈禧发现。光绪还特意换上了太监得衣服。就这样,光绪和珍妃终于见了面。珍妃借着月光看到光绪日渐消瘦,止不住泪如泉涌,光绪隔着窗户上的木条,看不清珍妃,但可以想象她的憔悴。就这样,每到夜深人静,光绪就会不顾一切的来与珍妃相会,珍妃依然会在窗前伫立等候。这一对囚徒的幽会断断续续持续了两年之久。一直到珍妃坠井而死。

反思:

每当读到珍妃与光绪的爱情时,笔者都会同情起光绪来,因为作为一国之主的他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无奈和苍凉。笔者只能感叹:“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

17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