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蟋蟀至死视频相关内容

关于“斗蟋蟀”的五言诗句有哪些?

16595

斗蟋蟀是什么?

蟋蟀是一种常见昆虫。《辞海》上介绍:“亦称‘促织’、‘趋织’、‘蛐蛐儿’。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触角较体躯为长。雌性的产卵管裸出。雄性善鸣,好斗。种类很多,最普通的为中华蟋蟀,体长约20毫米。年生一代。以翅摩擦发音。”它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真正的蟋蟀名产地,是山东齐鲁大平原,而山东的宁津县所产的蟋蟀,是蟋蟀王国王冠上的宝石。宁津种的蟋蟀头大、项粗、腿壮、皮色鲜亮,具有北方干旱区昆虫的强悍体质,凶猛好斗,耐力持久,有咬死不败的烈性,是历代进贡宫廷王室的名品。

蟋蟀很早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历代诗文中对其都不吝笔墨。《诗经》中多次写到蟋蟀,有“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斗蟋蟀等诗句。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因为蟋蟀叫则意味着秋日已到,冬天也不远了,妇女们当抓紧纺织做衣。它既为峨冠博带的达官贵人所宠重,也为荆袍皂衣的平头百姓所钟爱,算是雅俗共赏的好玩物。宋代文人黄庭坚酷爱蟋蟀,总结出蟋蟀“五德”:“鸣不失时,信也;遇敌必斗,勇也;伤重不降,忠也;败则不鸣,知耻也;寒则归宇,识时务也。”

斗蟋蟀是我国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游戏,广泛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历史十分悠久。玩斗蟋蟀十分简便易行,只要从野地里捉来,稍加调养,便可摆开战场,决一雌雄。蟋蟀相斗,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草或马尾鬃引斗,让他们互相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记载斗蟋蟀的最早资料,应是宋代顾文荐的《负暄杂录》:“禽虫之微,善于格斗。见于书传者,唐明皇生于己酉而好斗鸡,置鸡坊、鸡场,见之《东城老父传》。斗蛩(即蟋蟀)亦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其来远矣。”南宋贾似道在《促织论》中说:“盖自唐帝以来以迄于今,凡王孙公子,至于庶人、富足豪杰,无不雅爱珍重之。”可知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宋代朝野上下大兴斗蟋蟀之风,当时的杭州城里将斗蟋蟀与联系起来,所以蟋蟀的价格极其昂贵。周围的农民纷纷捉蟋蟀到城里来卖。根据斗性的强弱确定价格的高低。还有人专卖用来畜养蟋蟀的各种笼具,出现了专以驯养蟋蟀为业的所谓“闲汉”。有关蟋蟀的经谱也愈来愈多,内容也愈益丰富。这种游戏至明清两代又有了很大的发展。明代袁宏道记北京城里“瓦盆泥罐遍市井皆是”,刘侗云“斗盆筒罐无家不贮”,可见斗蟋蟀已成为一项群众性很强的活动。这一活动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现代的斗蟋蟀活动在京津沪杭及周围地区依然颇为红火。

...

4593

小时候经常斗蟋蟀,家里的蟋蟀也很厉害,为什么就没有山东的值钱呢?

14837

急需描写斗蟋蟀的片段

2881

古代斗蛐蛐的习俗

古代斗蛐蛐的习俗从唐朝天宝年间开始,养斗蟋蟀,兴于宋,盛于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玉泉山、温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内的故宫、北海、天坛、太庙等地也能捉到蟋蟀。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线飞蛛、铁弹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种。

京城民间始终保留着玩蟋蟀的习俗,各路玩儿家经常聚集到一起聊蟋蟀、斗蟋蟀。盛行时宣武门、牛街、椿树上头条是有名的摆擂台、斗蟋蟀的地方。

老北京斗蛐蛐,分上中下三等。下等就是三五个小孩抱着粗制瓦罐或搪瓷茶缸,蹲大槐树底下斗,赢者弹输家的脑门儿,至不济赔上俩玻璃球仨洋画。中等多是在自己家中“雅斗”,以点心、水果或一元大洋为输赢,纯属消闲取乐。

扩展资料:

两只蛐蛐在斗盆里一搭牙,监局的便大叫“搭牙”,意思是战斗开始。蛐蛐相斗,也分不同的风格,有的是见面就掐,叫“快口”;有的是任你怎么用探子醒盆也纹丝儿不动,然后出其不意地突然发起袭击,这叫“智咬口”。

还有上来用腿踢对方,等对方抵挡时声东击西,咬住其要害的,这叫“奇巧口”;最可怕的有一种蛐蛐,凶狠个儿大,任对手怎么挑逗都不反应,抓住时机一口咬住头或脖子等要害,胜负立见!监局人恣要是一喊“提”,就是通知双方已成定局,请马上把各自的蛐蛐提出,结束战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斗蛐蛐

...

13170

怎样斗蟋蟀

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