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简介相关内容

三国时期夷陵之战的简介

2202

彝陵之战的简介

5338

夷陵之战的简述

8496

简述夷陵之战

11678

刘备为什么要发动夷陵之战?

答案是:为了荆州、为了关羽、为了暮年的最后一次机会。

从军事地理角度讲,即便湘水为界的荆州西南半块,只是荆州地区的七分之三,但拥有这样的一个以河流或丘陵为界的缓冲区块或前进跳板,在战略上总好过于以三峡为界的易守难出。换言之,江陵、武陵、零陵三郡为刘备提供了向东发展的可能性与主动性,尤其是南郡江陵,既是控制全部三峡航道的必备东口,也是荆州的腹心之地,占据江陵就能时刻压制着孙权。(同理:关羽擅离江陵,被吕蒙陆逊断了西陵归路,直接导致了关羽军力的崩盘)。所以,刘备东进就是为了恢复这种主动权,至少要恢复对江陵的控制,甚至拿下荆南四郡。最终,通过强硬的军政压力迫使江东重新回到谈判桌,进而实现刘备集团利益的最大化。

...

14882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称帝三个月后,以替关羽报仇、丢失荆州为由,兴师伐吴。战争初期,蜀汉军队所向披靡,攻无不克。孙权求和不能,遂委任陆逊为将,抵御刘备。结果,“无名小卒”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先是阻挡了刘备强劲的攻势,又在章武二年(222年)于夷陵一带“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蜀汉军队。夷陵之战,“无名小卒”陆逊一战成名,而刘备惨败,蜀汉元气大伤。溃逃至白帝城的刘备于223年将诸葛亮与皇子刘禅等从成都招至身边,草草安排托孤之事,中道崩殂。

非常奇怪,为何刘备在历时一年的夷陵之战中不把诸葛亮带在身边,直到惨败临死才想起诸葛亮?而坚持蜀吴联盟的诸葛亮为何对刘备的行为不加劝阻,甚至“一言不发”?我们就来看看:

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

1、诸葛亮有更重要的角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诸葛亮留给人们的传统印象,但事实上,其才能要比军事才能突出许多。从诸葛亮出山至刘备兴师伐吴的这一段时间内,诸葛亮在刘备阵营中的角色,基本是负责的,再具体一点,是“搞后勤”的,而且搞得有声有色。比如赤壁之战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刘备击败刘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外出作战,诸葛亮留在成都。诸葛亮留在成都干嘛呢?“足食足兵”。

而刘备东征孙权,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供给。诸葛亮在这一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才干,其地位相当于萧何之于刘邦,而刘备帐下没有比诸葛亮更适合的人选。

2、刘备也不差。那么,刘备伐吴就不需要在身边带个军师么?在当时的刘备看来,以他久经沙场的丰富经验,完全可以应付对面的书生陆逊。虽然刘备屡战屡败,但在当时,对手其军事才能还是有所称赞的。陆逊就说“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魏国也同样认为“始,国家以蜀中唯有刘备,刘备既死,岁数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即便几乎全军覆没的刘备也对孙权有威慑“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刘备在初期的表现是值得称道的。比如,他水陆并进,初期进展顺利。再比如,他派遣马良深入荆州南部“安慰五?蛮夷,咸相率响应”,战略眼光独特。可是,被陆逊拖进消耗战中后,刘备屡战屡败的特点就显现出来了,两招成为致命败笔:一是分兵连营。曹丕曾说,打了一辈子仗的刘备,怎么能蠢到七百里连营呢?二是舍船就步,失去了水陆并进的优势,最终被陆逊击败。

诸葛亮为何一言不发?

诸葛亮是蜀吴联盟的坚定执行者,那么刘备伐吴,身为肱骨之臣的诸葛亮为何不加劝阻,甚至“一言不发”呢?

从刘备打败刘璋到称汉中王这段时期内,刘备最信任的人不是诸葛亮,而是法正。法正在攻取益州、汉中出谋划策,表现出色,立下汗马功劳。诸葛亮对此的评价很高,认为只有法正能做到“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法正死后,刘备痛哭好几天,这种待遇连关羽都不曾享受。

夷陵战败,诸葛亮感叹,如果法正还在,或许能制止刘备伐吴;即便伐吴,只要刘备带着法正,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而刘备初期进展顺利,自恃才能,自然目空一切。即便是相持阶段,刘备也并无遭遇严重挫折,最后战败来得太过突然,一个搞后勤的诸葛亮如何能对主公的排兵布阵指手画脚呢?

所以诸葛亮说了也没用,还不如搞好本职工作,“一言不发”。

最终刘备几乎全军覆没,溃逃至白帝城,数月之后病重,将诸葛亮与刘禅等皇子从成都招至身边,安排托孤之事。诸葛亮开府治事,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开启了人生的巅峰岁月。

...

18110